欢迎访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教学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新版首页|教学动态|正文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013年07月03日 10:34 点击:/次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131001

    课程名称:  教育学

    英文名称:  Pedagogy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平台课程

    总 学 时:   54

    学 分:   3

    适用对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  普通心理学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专业限选课。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1.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教育科学学习的入门课程,主要就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概括性的探讨,内容具体涉及诸如教育的内涵及功能与价值、教育的目的、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德育、班主任工作、学校制度与管理等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现如下教学目的:理解教育的内涵及功能与价值问题,理解教育目的的基本原理,理解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两大基本关系的具体内容,了解教师与学生的特征及其教育影响,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德育的一般原理,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了解学校教育的制度及其管理的基本内容。

    2.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本课程应当达到如下要求:

    第一,学生能够掌握教育、人的发展、现代教育目的、全面发展教育、教师、教师专业化、学生、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教学、探究教学、教育制度、学校管理等基本概念的内涵;

    第二,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基本关系的具体内容,懂得人、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制约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理解教育与人的个体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内容及其本质;

    第三,学生能够对有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诸如教育功能与价值的选择、教育影响人发展的机理与实现条件、教育影响社会的形式与实现、应试经验与素质教育问题的现实分析、教师专业化的实践、良好师生关系的建设、课程的本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教学过程的本质与特点、德育过程与方法等。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第一章是理解教育的内涵,教育的功能及其选择,教育的价值及其选择;

    第二章是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的类型,全面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第三章是对人的属性的认识及其教育影响,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及教育的独特作用;

    第四章是社会基本要素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对社会要素的作用表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内涵;

    第五章是作为专业化职业的教师的内涵,学生的基本属性,师生关系的内容及其建设;

    第六章是课程的内涵及其类型,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结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第七章是教学过程的本质与特点,教学过程的规律;

    第八章是德育观,德育过程的本质与特点,德育方法;

    第九章是班主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要求;

    第十章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学校制度的基本内容,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现代学校管理的基本问题。

    2.教学难点

    第一章是教育的起源与本质,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的选择问题;

    第二章是教育目的的类型,教育目的的当代转变现象;

    第三章是人性的理解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等各种因素与人发展的综合影响,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个性发展的内涵;

    第四章是社会要素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五章是教师专业发展;

    第六章是课程的本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结构和资源开发;

    第七章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第八章是德育观,德育过程的本质与特点;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需要注意:

    第一,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观。本课程是基于对教育学“学理”体系的理解和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逻辑顺序的认识而展开的,为此,教学中,应当按照大纲所反映的逻辑顺序进行教学。

    第二,坚持学科相互联系的教学观。本课程作为学科教育的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不失时机地作相关课程内容的前后联系,以使学习者清楚学科知识的前后逻辑结构。

    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观。鲜活的教育实践既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源泉,也是促进较好理解教育理论的重要材料,教师应努力联系实际,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

    导论主要采取讲授法,着重沿着教育学历史发展的线索进行讲述。

    第一章主要采取讲授法,从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含义和教育的价值三个方面分别解释教育的本质问题。

    第二章主要采取讲授法,可以采用播放有关录像片段的手段作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对教育目的的含义和依据进行把握,讲授的重点在于弄清我国教育目的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含义。

    第三章主要采取讲授法,同时设计相关主题供学生讨论,增强学生对教育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层次认识,把人的全面与个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与教育联系起来。

    第四章主要采取讲授法,教学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资料,说明教育与社会各领域的关系,讲授过程中注意举证事例,最好能联系现实中的现象。

    第五章主要采取讲授法,注意对教师和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回归感性的过程,理论联系实际,贯穿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现实经验。

    第六章主要采取讲授法,引导学生对课程本质含义的理解,了解课程基本理念,并着重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第七章主要采取讲授法,重点对教学的地位,教学过程的规律,以及教学原则和方法进行讲述。为使学生学以致用,布置课外作业以加深联系所学知识。

    第八章主要采取讲授法,注意对学生德育观的培养和学生对德育方法的初步掌握。

    第九章主要采取讲授法,概括介绍我国班主任工作的制度,使学生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各个方面。

    第十章主要采取讲授法,讲解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并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思考我国当前教育制度改革、学校教育管理变革中的问题。

    (五)实践环节

    (无)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体 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教育学概述

    3

    3

    PPT幻灯片

    教育的本质

    3

    3

    PPT幻灯片

    教育目的

    3

    1

    4

    PPT幻灯片

    教育与人的发展

    3

    1

    4

    PPT幻灯片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3

    1

    4

    PPT幻灯片

    教师与学生

    5

    1

    6

    PPT幻灯片

    课程

    5

    1

    6

    PPT幻灯片

    教学

    6

    1

    7

    PPT幻灯片

    德育

    5

    1

    6

    PPT幻灯片

    班主任工作

    4

    1

    5

    PPT幻灯片

    十一

    学校教育制度与管理

    5

    1

    6

    PPT幻灯片

    合计

    45

    5

    4

    54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为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先修课程。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叶澜主编.《教育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参考书目:

    孙喜亭主编.《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南京师大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大象出版社,1993年

    郑金洲.《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九)说明

    本课程为考试课,闭卷考试,课程考核方法为考勤(10%),平时作业(20%),考试(70%)。

    三.教学内容纲要

    导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本部分作为教育原理的入门内容,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了解当前教育学发展中的重要分支,如实验教育学、实用教育学的主要观点;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式的发展等问题。

    二、教学内容

    1.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2.教育学的理论结构

    3.○教育学的研究范式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能够比较几种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认识,了解教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每个阶段教育的重要特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和主要思想主张;正确理解“教育”的概念及其含义、认识教育的本质与价值问题的多种学说,并对教育功能与价值选择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教育的起源

    2.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1.教育的含义

    2.△○教育的本质

    3.○现代教育的属性

    第三节 现代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1.△教育的功能

    2.教育的价值

    第二章 教育目的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理解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全面发展教育等基本概念,理解教育目的的内容与功能、依据与类型、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能够联系实际认识我国教育目的,能够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目的内涵与功能

    1.△○教育目的的内涵

    2.△○教育目的的内容与功能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依据与类型

    1.教育目的的依据

    2.教育目的的类型

    3.教育目的的当代转变

    第三节 我国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

    2.△○全面发展的教育

    3.教育目的的实现----素质教育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了解人性问题的不同认识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懂得人的可教性与必教性的道理,能够辩证地认识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实践等与人发展的关系,掌握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及其指导意义,理解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性与教育

    1.△人性与教育

    2.人的可教性与必教性

    第二节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人的发展

    2.△○环境与人的发展

    3.△○个体实践与人的发展

    第三节 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1.△○全面发展学说

    2.现代教育与全面发展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个性发展

    1.人的个性发展的含义

    2.教育与人的个性发展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一方面,全面地认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对教育的制约性影响;另一方面,科学地认识教育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要素影响的原理与有限性;并了解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要素的新发展带来的教育影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与经济

    1.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

    1.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对政治的影响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

    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 教育与科技

    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对科技的影响

    第五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系统中的教育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正确理解教师的内涵、角色,认识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其启发意义,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其实现;认识学生的内涵及传统学生观的弊病;认识师生关系的基本内容,思考建设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师

    1.教师的内涵

    2.△教师角色及素质

    3.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节 学生

    1.传统学生观

    2.学生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理解

    2.△师生关系的变革

    3.△师生关系的重建

    第六章 课程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关于课程本质的不同观点,能够掌握课程的本质和特点,能够批判性地分析各种课程的各种理念;了解课程结构的内涵、特点和组织,能够掌握课程资源的类型和开发策略,并能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开发课程资源,能够正确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创新,了解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课程的本质

    1.课程本质的批判性分析

    2.△○课程的本质与特点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2.○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

    3.○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4.○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6.○发展性的课程评价观

    第三节 课程的结构

    1.△○课程结构的内涵

    2.课程结构的特点

    3.课程结构的优化

    第四节 课程资源的开发

    1.课程资源的类型

    2.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第五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望

    第七章 教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教学的概念,理解教学的地位,了解教学的形成与发展;掌握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了解教学过程的功能;了解教学原则的沿革和体系的构建,掌握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了解教学方法的发展和分类,掌握教学方法的基本运用方略。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2.教学的地位

    3.教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本质

    2.教学过程的规律

    3.教学过程的功能

    第三节 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概述

    2.教学原则沿革

    3.△○教学原则体系构建

    第四节 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发展

    2.教学方法的分类

    3.△教学方法的基本运用方略

    第八章 德育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德育的概念,了解德育的历史形态,了解德育观中的几种界说,理解学生品德结构的形成,理解道德认识教育、道德情感教育和道德行为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德育过程的本质,掌握德育活动的基本环节和德育过程的特点,了解德育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德育观

    1.德育的概念

    2.德育的历史形态

    3.德育观中的几种界说

    4.德育观的再认识

    第二节 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本质

    2.△德育活动的基本环节

    3.德育过程的特点

    第三节 德育方法

    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班主任制的演变历史,了解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内容,掌握班主任工作开展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我国班主任制的演变

    1.训导制

    2.级任制

    3.导师制

    4.班主任制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及其开展

    1.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2.班主任工作的开展

    第十章 教育制度与管理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掌握教育制度、学校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的基本范畴,能理论联系实际,理解当前教育制度改革、学校教育管理变革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概述

    2.现代学校制度

    第二节 学校管理

    1.教育管理概述

    2.现代学校管理

    大纲制订人:张俊

    大纲审定人:刘如平

    制订日期:2012年3月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22004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英文名称:General Psychology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平台课程

    总 学 时:108

    学  分:5

    适用对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普通心理学的课程目标,是要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和事实,对心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有所了解,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为以后其它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培养学生将理论融会贯通于实践。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重点: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九章、第十一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

    课程难点: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九章、第十五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及多媒体授课)

    课堂教学为主,有些章节进行课堂演示实验

    (五)实践环节

    1.名称:心理学实验

    2.主要内容与要求:帮助学生理解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的本质和规律。

    3.学时分配: 36学时,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一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每章2-4课时实验课。


    (六)教学时数分配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绪论

    4

    4

    8

    PPT幻灯片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2

    2

    4

    PPT幻灯片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2

    2

    4

    PPT幻灯片 教学视频

    注意

    4

    2

    6

    PPT幻灯片

    感觉

    4

    2

    6

    PPT幻灯片

    知觉

    4

    2

    6

    PPT幻灯片

    记忆

    6

    2

    8

    PPT幻灯片

    表象和想象

    4

    2

    6

    PPT幻灯片

    思维

    4

    2

    6

    PPT幻灯片

    言语

    2

    2

    4

    PPT幻灯片教学视频

    十一

    情绪和情感

    6

    2

    2

    10

    PPT幻灯片

    十二

    意志

    4

    2

    6

    PPT幻灯片

    十三

    技能

    4

    2

    6

    PPT幻灯片

    十四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4

    4

    8

    PPT幻灯片

    十五

    气质

    4

    2

    6

    PPT幻灯片

    十六

    性格

    4

    2

    6

    PPT幻灯片

    十七

    能力

    6

    2

    8

    PPT幻灯片

    合计

    68

    36

    4

    108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普通心理学是其它心理学专业课程的基础,在掌握普通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基础之上,学生才能顺利掌握其它专业课程。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普通心理学》(第三版) 叶奕乾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

    主要参考书目:

    《心理学与生活》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 王垒 王甦等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年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 彭聃龄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普通心理学学习与研究》 刘如平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


    (九)说明

    三.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发展以及心理的实质。明确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过程

    2.△个性

    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

    1.唯心主义的心理观与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2.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第三节 心理学的任务

    1.基本任务是探索和揭露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并应用这些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

    2.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领域

    3.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2.△○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 心理学发展

    1.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哲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3.实验心理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4.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

    第二章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本章不作为考核的内容

    第三章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动物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人类意识的产生和特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动物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1.心理的发生

    2.动物心理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人类意识的产生

    1. 意识和意识水平

    2.人类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

    第三节 人类意识的特征

    1.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2.△○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 注意

    一、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和掌握注意的概念、功能、外部表现、种类、特征及注意的理论。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1.注意的定义

    2.注意的意义和功能

    3.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第三节 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稳定性

    2.注意的广度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第五节 注意的理论

    1.△○过滤器学

    2.△○衰减学说

    3.△○完全加工说

    4.△资料限制和智源限制说

    第五章 感觉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感觉的定义、生理机制意义、测量以及视觉、听觉等感觉类型,了解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感觉概述

    1.△○感觉的定义

    2.感觉的生理机制


    3.感觉的意义

    第二节 感觉的测量

    1.感受性

    2.感觉阈限

    3.心理物理定律

    4.○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

    第三节 视觉

    1.视觉的刺激

    2.视觉的生理机制

    3.△视觉现象及其规律

    第四节 听觉

    1.听觉的刺激

    2.听觉的生理机制

    3.听觉现象

    4.△听觉理论

    第五节 其它感觉

    1.皮肤感觉

    2.嗅觉和味觉

    3.内部感觉

    第六节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2.联觉

    3.不同感觉的补偿

    第六章 知觉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觉的定义、活动过程、基本特征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知觉的概述

    1.△○知觉的定义

    2.知觉的活动过程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2.△选择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第三节 空间知觉

    1.距离知觉

    2.方位知觉

    第四节 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时间知觉

    2.运动知觉

    第五节 错觉

    1.错觉现象

    2.错觉产生的原因

    第七章 记忆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记忆的定义、种类、生理机制和记忆过程、记忆系统。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记忆概述

    1.△记忆的定义

    2.△记忆的种类

    3.记忆的生理机制

    第二节 识记过程

    1.识记

    2.保持

    3.再认与回忆

    第三节 记忆系统

    1.△○感觉记忆

    2.△○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

    4.记忆术

    第八章 表象和想象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表象和想象的定义、种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表象

       1.△表象的定义和特征

       2.表象的种类

       3.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

       4.表象的作用

    第二节 想象


       1.△想象的定义和想象表象的特点

       2.想象的种类

       3.想象的生理机制

       4.△想象的意义

    第三节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

       3.幻想

    第九章 思维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思维的定义、重要特征和思维的种类,思维与语言等的关系,概念的定义、种类和形成,

      了解解决问题的定义、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定义、特点、过程和培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思维

       1.△思维的定义及其特征

       2.思维的种类

       3.思维和语言

       4.△思维与非理性因素

       5.思维与脑

    第二节 概念及其形成

       1.△概念的定义

       2.概念的种类

       3.△功能

       4.△概念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三节 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定义

       2.问题解决的过程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和特点

       2.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和特点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十章 言语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和言语的定义、种类、生理机制,了解最典型的言语发展理论。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言语概述

       1.语言与言语

       2.△言语的功能及活动特点

       3.△言语的种类及各种类型的特点

    第二节 动物“言语”

      只要求一般性了解。

    第三节 儿童的言语发展

       1.言语发展的阶段性

       2.△言语发展理论

    第四节 人类言语的生理机制与言语的感知理解

       1.○参与言语活动的三个分析器

       2.○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第十一章 情绪和情感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情绪和情感的定义、特征、生理机制、作用、分类,了解最典型的情绪状态和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性情感。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概述

       1.△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2.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

       3.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4.△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5.情绪和情感的生理机制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以及表情动作

       1.分类

       2.表情动作

    第三节 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第四节 道道感、理智感和美感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第五节 情绪的理论


       1.○早期的两种情绪理论

       2.○三种情绪的动机--唤醒理论

       3.情绪的行为理论

       4.精神分析和体验的理论

       5.○三种情绪的认知理论

    第十二章 意志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意志的实质和意志行动的特征,以及意志的品质和培养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意志概述

       1.△意志的定义

       2.意志行动的表现

       3.△意志过程与认识、情绪和个性的关系

       4.意志的生理机制

    第二节 意志行动及其心理过程

       1.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2.△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作用

       3.意志的心理过程

    第三节 意志的品质与培养

       1.意志的特性

       2.意志品质的培养

    第十三章 技能

    一、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技能的相关概念和种类以及技能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因素,进而了解和掌握技能形成的阶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技能的概述

       1.△定义

       2.技能与知识、能力

       3.熟练与习惯

    第二节 动作技能

       1.定义

       2.○运动、动作和活动

       3.动作技能的种类

       4.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点

       5.○动作技能的结构模式


       6.△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第三节 认知技能

       1.定义及种类

       2.形成的阶段

       3.○认知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关系

       4.○产生式系统

    第十四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一、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格的相关概念、原理和理论以及人格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因素,进而了解和掌握人格的测量,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个性的概述

       1.△定义

       2.个性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需要

       1.△定义及作用

       2.△分类

       3.△○需要的理论

       4.学生需要的研究

    第三节 动机

       1.△定义及作用

       2.分类

       3.△○理论

    第四节 兴趣

       1.定义与作用

       2.兴趣的分类

       3.兴趣的品质

       4.兴趣的发展水平

    第五节 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1.理想的定义和关于理想的几项研究

       2.信念、世界观的定义和关于世界观的几项研究

    第十五章 气质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气质的实质和类型,以及气质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气质概述


       1.△○气质的定义

       2.△关于气质的九种学说

    第二节 气质的生理基础

       1.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第三节 气质类型

       1.传统的气质类型

       2.外向型和内向型

       3.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第四节 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1.气质对智力的影响

       2.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3.气质对职业选择的意义

    第五节 气质的测量

       1.观察法

       2.测验法

       3.实验法

    第十六章 性格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性格的实质和类型,以及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性格概述

       1.△性格的定义

       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3.性格的生理基础

    第二节 性格的结构

       1.△○性格特征的分析

       2.性格结构的动力特征

    第三节 性格的类型特征

    第四节 性格的特质理论

    第五节 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1.家庭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2.学校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3.社会实践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4.主观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第六节 性格的测量


       1.自然实验法

       2.问卷法

       3.投射测验

    第十七章 能力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实质。能力知识的关系,制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能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能力概述

       1.△能力的定义及种类

       2.△能力和知识的关系

    第二节 智力和智力结构

       1.△智力的定义

       2.我国学者的智力结构理论

       3.△○国外学者的智力结构理论

    第三节 能力的发展

       1.能力的发展趋势

       2.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第四节 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的类型差异

       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3.△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第五节 能力的测量

       1.智力测验

       2.特殊能力测验

       3.创造力测验

    大纲制订人:陈 卿

    大纲审定人:朱金卫

    制订日期:2013年4月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1002

    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

    英文名称:Educational Psychology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平台课程

    总 学 时:54

    学 分:3

    适用对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限选课。学习本课程应具备必要的普通心理学、生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前导课程为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后续课程为变态心理学与心理咨询学。

    (二)课程教学目标

    基本要求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事业;教育理论指引方向和目的,教育的需求决定其教育的内容。教学过程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结合起来,经过人(教师)与人(学生)的互动,把教育内容转化成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心理学是研究这一教育过程的学科。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学生应掌握:

    1.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理论

    2.学习教人接受什么教育的知识

    3.学习教人接受什么教育的知识

    4.学习如何教人接受教育的知识与技能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认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第一章);学习理论所争论的问题(第三章);态度和品德的学习(第六章);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第十章);课堂评估(第十二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课堂教学与教师讲授,小组讨论、汇报与展示和个人课题研究。旨在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主体性。考核方式为考核内容及方式:小组展示与报告占20%;课堂考勤与表现占10%;个人研究报告占20%;期中考试(开卷)占25%;期末考试(闭卷)占25%。

    (五)实践环节

    (无)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教育心理学概况

    4

    4

    PPT幻灯片

    学习概论

    3

    1

    3

    PPT幻灯片

    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

    3

    1

    4

    PPT幻灯片

    知识的分类与学习

    3

    1

    4

    PPT幻灯片

    问题解决

    4

    1

    5

    PPT幻灯片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4

    1

    5

    PPT幻灯片

    教学视频

    影响学习因素

    4

    1

    5

    PPT幻灯片

    现代教学设计

    4

    1

    5

    PPT幻灯片

    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

    4

    4

    PPT幻灯片

    教学视频

    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

    4

    1

    5

    PPT幻灯片

    十一

    课堂管理与团体规范的建立

    4

    4

    PPT幻灯片

    十二

    课堂评估

    4

    1

    5

    PPT幻灯片

    合计

    45

    5

    4

    54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普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是其基础;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则为本课程提供工作手段。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 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

      主要参考书目:

    《教育心理学》(美)约翰.桑切克著 周冠英 王学成译 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7年

    《教育心理学》 张春兴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年

    《现代教育心理学》 丁家永编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中教学策略研究》 刘如平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0年

    三.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习者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了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1.创始之前(1903年以前)

    2.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时期: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

    3.现代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百年沧桑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分野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分野

    4.主要内容

    第二章 学习概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习者掌握学习的基本理论、各流派所争论的问题和学习的分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习的含义及其意义

    1.△○关于学习的定义

    2.学习的生物性与社会意义

    第二节 学习的分类

    1.○我国流行的分类:冯忠良:依据教育系统中传递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知识学习,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技能学习,又分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种,解决的是会不会的问题;社会规范的学习,又称行为规范的学习或接受。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事实的知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3.奥苏伯尔的意义与机械学习分类: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概念和命题的运用、解决问题与创造。

    第三章 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习者能掌握学习的流派和演变状况;掌握不同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习论流派的哲学渊源

    1.唯物主义或经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2.唯心主义或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

    3.△○现代学习论流派演变概况

    第二节 联想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观

    1.△○人类联想学习的研究

    2.条件反应和动物学习研究

    第三节 强调认知与组织的学习观

    1.早期的认知学习研究

    2.△○现代认知学习观

    第四节 90年代后出现的新的建构主义哲学思潮

    1.△○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2.不同建构主义观的主要分歧

    3.△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4.△○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

    第四章 知识的分类与学习

    一、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习者掌握现代的知识观,并能够运用知识类型和学习过程,分析中小学的课堂教学。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知识的性质

    1.△○知识的定义与类型

    2.广义知识的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

    3.陈述性知识的性质

    4.△○程序性知识与技能的心理实质

    5.△认知策略的性质

    第二节 各类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

    1.△○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2.△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与条件

    3.○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

    第五章 问题解决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习者能够掌握不同学习理论对问题解决的解释以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问题与问题解决的性质

    1.早期观点

    2.现代观点

    第二节 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1.△○行为主义:桑代克、斯金纳 问题解决:尝试错误的过程

    2.格式塔:苛勒问题解决:顿悟(解决方法)的过程

    3.○机能主义:杜威 问题解决五阶段:暗示—理智化—假设—推理—验证

    4.华莱士:问题解决四阶段:准备—孕育—明朗—验证

    5.○邓克尔:范围逐渐缩小的模式

    6.△○现代认知观:注重揭示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解决问题不同阶段的作用

    7.△○信息加工心理学家:问题表征—设计解题计划—执行解题计划—监控

    第三节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 20 世纪60 年代之前,心理学家提出并研究得较多的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是心理定势、功能固着

    2.△○现代学者的一般观点: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教学中的言语指导

    第六章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习者能了解态度的基本概念以及态度学习的性质,并能够分析态度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态度与态度学习的性质

    1.△○态度的含义

    2.态度的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3.△○态度与行为

    4.△态度与品德

    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1.△○有关的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的价值内化理论、认知协调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态度和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第七章 影响学习因素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习者能掌握影响学习的基本因素,并运用学习动机的理论分析当前基础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影响学习的认知因素

    1.△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迁移

    2.△○认知发展

    第二节 学习的情感因素:学习动机影响学

    1.△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理论

    3.○如何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三节 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

    1.△○学校环境因素

    2.△家庭因素

    3.○社会媒体和网络

    第八章 现代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习者能掌握现代的教学观,并能够结合中小学的学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现代教学观

    1.△教学过程观

    2.△○教学目标观

    第二节 现代教学设计

    1.△○教学与教学设计

    2.△○确定教学目标

    3.△○分析教学任务

    4.△选择教学策略

    5.△○教学评价

    6.△言语信息(陈述性知识)

    7.△○认知策略

    8.○动作技能

    9.○态度

    第九章 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

    一、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习者了解教师的效能概念与研究教师效能的方法;掌握善于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行为上的特征;了解教学策略的选择是相对的,教学策略是否适当取决于相关条件的组合;掌握教学评价因实施目的与时机的不同而有多种类型;能分析认知与情感两类教学评价在教学上的不同意义。

    二、教学内容

    1.从教师效能研究看有效教学的原则

      2.△○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

      3.△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

      4.○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第十章 课堂管理与团体规范的建立

    一、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习者掌握建立课堂秩序的基本远离,并能够采用积极的纪律和教育方法来管理课堂秩序。使学习者成为一个良好的沟通者。

    二、教学内容

      1.△○在日常教学中建立课堂秩序

      2.△课堂管理问题的处理:行为主义倾向的问题处理

      3.△课堂管理问题的处理:人本主义与折衷主义倾向的问题处理

      4.○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5.△成为良好的沟通者

    第十一章 课堂评估

    一、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善于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行为上的特征;了解因实施目的和时机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教学评估类型;了解传统的论文题与新式的客观测验在教学评估上具有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

      1.△○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

      2.△○教学评估的基本概念

      3.△教学评估的方法与技术

      4.△○成绩评定及报告

    大纲制订人:张 俊

    大纲审定人:刘如平

    制订日期:2012年3月



    《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22005

    课程名称:发展心理学

    英文名称:Development Psychology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平台课程

    总 学 时:72

    学  分:3

    适用对象:心理学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学科基础课。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阐述有关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影响心理发展的有关因素,儿童认知、语言、智力、情感、个性、道德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理论,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形成心理的发展观,理解个体今天的心理特点是昨天发展的结果,又是明天心理发展的基础,并且了解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的主要心理特征;能依据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初步分析与解决儿童心理发展中出现的有关问题,为进一步从事科研、教学与咨询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为:

    知识目标: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相互关系;理解个体发展的年龄特征,理解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几大领域与主题。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相关的知识原理分析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并通过提供学生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的机会,评价学生相关能力的发展状况。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积极关注,激发学习兴趣。尊重各个阶段个体心理特殊性的态度,树立在实践活动遵循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的理念。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发展心理学是一门以鉴别和解释个体跨时间的连续性和变化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特别是对儿童和青少年发展做一个全面的概述。描述人类发展的传统体例有两种,一是编年体,二是主题体,本课程按主题体进行讲授。其中,重点为人类发展的主要理论、语言和认知的发展、情绪发展和亲密关系的建立、道德发展、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以及家庭以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难点是遗传对发展的影响、认知发展。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面授课进行,穿插课前演讲、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案例分享等方式,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而灵活的学习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课程的考核采用闭卷加考勤加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30%,考勤占总成绩的20%,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0%。总分按百分制计算。

    (五)实践环节

    1.名称:发展心理学实验、幼儿园观察。

    2.主要内容与要求:帮助学生理解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原则。

    3.学时分配: 36学时。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体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发展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

    2

    2

    4

    PPT课件

    人类发展的理论

    4

    6

    10

    PPT课件

    遗传对发展的影响

    2

    2

    4

    PPT课件

    孕期、围产期以及新生儿期的发展

    2

    2

    4

    PPT课件图片

    生理自我的发展

    2

    2

    4

    PPT课件

    早期的认知基础:感觉、知觉和学习

    2

    2

    4

    PPT课件

    皮亚杰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

    4

    2

    6

    PPT课件

    智力的测量

    2

    2

    4

    PPT课件

    语言和沟通技能的发展

    2

    2

    4

    PPT课件

    情绪发展和亲密关系的建立

    4

    2

    6

    PPT课件

    十一

    自我和社会认知的发展

    2

    2

    4

    PPT课件

    十二

    攻击行为、利他主义和道德发展

    2

    2

    6

    PPT课件

    十三

    家 庭

    2

    2

    2

    6

    PPT课件

    十四

    家庭以外的影响因素-电视、学校、同伴

    2

    3

    1

    6

    PPT课件

    教学视频

    合计

    36

    8

    21

    2

    5

    72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先行课程为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David R. Shaffer 著邹泓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


    版社 2005年

    主要参考书目: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万千心理)》 (美)谢弗等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年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4版)》 (美)费尔德曼著 苏彦捷等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年

    《孩子们-儿童心理发展》 Guy R. Lefrancois著 王全志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儿童发展》 劳拉•E•贝克(美)著 吴颖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年

    《发展心理学与你》 朱莉亚·贝里曼等著 陈萍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

    《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周宗奎编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9年

    《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年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桑标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

    (九)说明

    三.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发展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

    一、教学基本要求

    初步认识人的发展,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发展研究设计的思路。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什么

    1.△什么是“发展”

    2.人类发展的历史观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1.科学研究方法

    2.△○具体的研究方法

    3.研究类型

    4.△○发展研究设计

    第三节 发展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1.避免伤害

    2.获得许可

    3.保密

    4.欺瞒、接受咨询、告知结果

    第二章 人类发展的理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在人类发展的领域存在的基本问题和争论;掌握精神分析理论关于人的发展的基本观点;掌握学习理论关于人的发展的基本观点;掌握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进化论和生态系统理论关


    于人的发展的相关说明。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类发展的基本问题和争论

    1.△天性与教养的问题

    2.△主动与被动的问题

    3.△连续性与阶段性问题

    第二节 关于发展的主要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2.学习理论

    3.△○认知发展理论

    4.进化论的观点

    5.△生态系统理论

    第三章 遗传对发展的影响

    一、教学基本要求

    知道基因的不同表达形式;了解研究遗传作用的方法和遗传对行为的影响;能够举例说明遗传与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共同促进作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遗传传递的原理

    1.△○遗传基础知识

    2.○基因的表达

    第二节 染色体和基因异常

    1.染色体异常

    2.基因异常

    3.○异常的原因

    第三节 遗传对行为的影响

    1.○研究遗传作用的方法

    2.遗传对智商的影响

    3.遗传对人格的作用

    4.遗传对行为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影响

    第四节 遗传与环境共同促进发展

    1.导向原则

    2.反应范围原则

    3.△基因型-环境相关性

    第四章 孕期、围产期以及新生儿期的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孕期不同阶段胎儿的发展特点;掌握影响孕期发展的环境因素;学会评价新生婴儿状况的方


    法;知道新生儿的各种基本反射。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孕期发展

    1.不同孕期的发展

    2.△○孕期发展的环境影响

    第二节 围产期和出生

    1.出生过程

    2.△○婴儿的经历

    3.围产期的社会环境

    4.出生并发症

    第三节 新生儿对生活的准备

    1.新生儿的反射

    2.△新生儿的状态

    3.抚慰婴儿的方法

    第五章 生理自我的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个体身体成长的情况、大脑的发展概况以及儿童动作发展的基本趋势;掌握青少年期性心理的发展特点;掌握生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成熟与发展概述

    1.身高和体重的变化

    2.身体比例的变化

    3.骨骼发展

    4.肌肉发展

    5.生理发展的差异

    第二节 大脑的发展

    1.○神经系统的发展及其可塑性

    2.经验的作用

    3.△○大脑分化和生长

    第三节 动作发展

    1.动作发展的基本趋势

    2.△对动作发展的理论解释

    3.婴儿精细动作的发展

    4.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的动作发展

    第四节 青春期的发展

    1.青春发育加速期


    2.性成熟与性行为特征

    3.○生理和性成熟的个体差异与长期趋势

    4.△○发育对青春期的心理影响

    第五节 生理发展的原因和相关因素

    1.○生理机制

    2.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 早期的认知基础:感觉、知觉和学习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常用的研究婴儿的感知觉的方法;了解婴儿的形状知觉的特点、婴儿三维空间知觉的特点。知道婴儿的跨通道知觉的发展的相关研究;掌握婴儿的基本的学习过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关于感知觉发展的研究

    1.关于感知觉发展的早期理论

    2.△研究婴儿的感知觉的方法

    第二节 婴儿的感觉能力

    1.视觉

    2.听觉

    3.味觉和嗅觉

    4.触觉、温度觉和痛觉

    第三节 婴儿的视知觉

    1.图案和形状知觉

    2.婴儿的三维空间知觉

    第四节 婴儿的跨通道知觉

    1.各种感觉的整合性

    2.△跨通道知觉的发展

    3.对跨通道知觉的解释

    4.△○婴儿知觉的前瞻性观点

    第五节 基本的学习过程

    1.习惯化:学习和记忆的早期证明

    2.经典条件反射

    3.操作条件反射

    4.观察学习

    第七章 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发展阶段;掌握维果斯基的理论的基本观点;比较二者


    的观点异同。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基本概念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3.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第二节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

    1.文化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2.△○早期认知能力的社会起源和最近发展区

    3.语言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4.对维果斯基观点的总结及其评价

    第八章 智力的测量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关于智力的不同理论观点;了解主要的几种智力量表;通过实际操作学习智力量表的使用方法,了解创造力和特殊才能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智 力

    1.什么是智力

    2.智力的心理测量学观点

    3.○因素分析和智力多因素的观点

    4.△近期的信息加工观点

    5.△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第二节 智力测验

    1.△几种智力测验

    2.关于智能的表现

    第三节 智商的影响因素与教育

    1.遗传方面的影响

    2.环境方面的影响

    3.△○对智商群体差异的解释

    4.△补偿性的教育

    第四节 创造力与特殊才能

    1.天才

    2.什么是创造力

    3.△○对创造力的理论解释

    4.促进创造力

    第九章 语言和沟通技能的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知道语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关于语言发展的各种理论;举例说明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了解双语教育的新进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关于语言的基础知识

    1.音韵学

    2.词法

    3.语义学

    4.句法

    5.语用学

    第二节 关于语言发展的理论

    1.习得论(或经验论)的观点

    2.先天论的观点

    3.△○交互作用的观点

    第三节 语言的发展阶段

    1.前语言时期

    2.单词句阶段

    3.电报句阶段

    4.学前时期的语言学习

    5.童年期与青少年期的语言学习

    第四节 第二语言的学习

    1.双语是否阻碍语言熟练程度或儿童智力发展

    2.△双语教育

    第十章 情绪发展和亲密关系的建立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各种情绪的出现顺序和情绪的社会化;按不同的年龄阶段说明儿童对情绪的识别和理解的特点;了解个体的气质类型;掌握依恋形成的阶段以及依恋类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情绪的发展

    1.情绪的表达和控制

    2.情绪的识别和理解

    3.△情绪和早期社会性发展

    第二节 气质及其发展

    1.气质的成分

    2.△对气质的影响因素

    3.早期的气质类型和后期的发展


    第三节 情感依恋

    1.什么是情感依恋

    2.婴儿依恋的形成阶段

    3.△○依恋的理论

    4.依恋质量的个体差异

    5.△对依恋安全性的影响因素

    6.依恋与后期的发展

    第四节 情感的发展与养育

    1.△婴儿期和儿童期社会剥夺的后果

    2.母亲的职业、日托等对早期情感发展的影响

    第十一章 自我和社会认知的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不同时期儿童的自我认知的发展、自尊发展的年龄特点;掌握埃里克森理论中的自我认同感;了解人际知觉的发展阶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我的发展

    1.自我概念的发展

    2.△自尊

    3.自尊的发生和发展

    4.社会因素对自尊的影响

    5.△○自我认同感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发展

    1.人际知觉的发展

    2.△○社会认知发展的理论

    第十二章 攻击行为、利他主义和道德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攻击行为的发展趋势;掌握控制攻击行为与反社会行为的方法;了解利他主义的发展趋势;了解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掌握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攻击行为的发展

    1.什么是攻击行为

    2.婴儿期攻击行为的起源

    3.△攻击行为的发展趋势

    4.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

    5.△○控制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的方法

    第二节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利他主义的起源

    2.利他主义的发展趋势

    3.△○社会认知和情感因素对利他主义的影响

    第三节 道德发展

    1.什么是道德

    2.△○关于道德发展的精神分析解释

    3.△关于道德发展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十三章 家庭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现代社会中家庭的变化趋势;掌握父母的教养方式的主要类型;了解兄弟姐妹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家庭生活的多样性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儿童虐待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家庭

    1.对家庭的理解

    2.社会变化中的家庭

    第二节 父母的教养方式

    1.教养方式的两个主要维度

    2.△四种类型的教养方式

    3.儿童教养中的社会阶层和种族变量

    4.△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的重新调整

    第三节 兄弟姐妹及其关系的影响

    1.新婴儿降生时家庭系统的变化

    2.童年期的兄弟姐妹关系

    3.兄弟姐妹关系的积极作用

    4.独生子女的特征

    第四节 家庭生活的多样性

    1.收养家庭

    2.同性恋家庭

    3.家庭冲突和离婚的影响

    4.再婚和混合家庭

    第五节 儿童虐待问题

    1.虐待者的特征

    2.受虐者的特征

    3.社会背景的触发因素

    4.△虐待和忽视的结果

    5.△虐待和忽视的对策


    第十四章 家庭以外的影响因素-电视、学校、同伴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电视、电脑在儿童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掌握学校教育如何成为有效教育;掌握同伴社交性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电视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

    1.电视在生活中的渗透

    2.电视素养的发展

    3.电视潜在的消极影响

    4.电视作为一种教育工具

    第二节 电脑时代

    1.电脑在学习中的运用

    2.电脑是否起消极作用

    第三节 作为社会化动因的学校

    1.△影响有效教育的因素

    2.学校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第四节 作为社会化动因的同伴

    1.同伴的作用

    2.同伴社交性的发展

    3.△同伴接纳和受欢迎

    4.儿童与他们的朋友

    大纲制订人:姜娟芳

    大纲审订人:刘如平

    制订日期:2013年3月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41003

    课程名称: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英文名称:Statistics for Psychologicaland Education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总学 时:72

    学  分:3.5

    适用对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概率论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心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从事心理科学研究所需统计学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为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测量、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学位论文的阅读与撰写做准备,为未来心理学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重点:相关分析、样本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

    课程难点:样本分布、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因素分析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心理学数据统计实操为辅

    (五)实践环节

    1.名称:心理研究数据统计分析

    2.主要内容与要求:

    掌握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平均数、标准差、相关分析以及数据探索等基本统计分析的方法及操作步骤。

    掌握对不同条件下样本数据统计量特征的显著性检验的操作;握被试内实验设计、被试间实验设计的数据处理操作;数据回归分析。

    3.学时分配:18课时。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体 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绪论

    4

    4

    统计图表

    3

    1

    4

    统计实操

    集中量数

    4

    1

    5

    统计实操

    差异量数

    5

    1

    6

    统计实操

    相关分析

    6

    1

    2

    9

    统计实操

    概论分布

    5

    1

    6

    参数估计

    7

    1

    8

    统计实操

    假设检验

    7

    2

    2

    11

    统计实操

    方差分析

    7

    2

    1

    10

    统计实操

    线性回归

    6

    2

    1

    9

    统计实操

    合计

    54

    8

    10

    72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要求学生预先修完概率统计、普通心理学、教育学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

    等课程,具备一定的心理与教育理论基础和计算机操作技能。

    本课程为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测量、实验心理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张厚粲,徐建平主编.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

    主要参考书目:

    张敏强主编.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7月

    王孝玲主编. 教育统计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

    (九)说明

    本课程为考试课,闭卷考试,成绩核算方式为:考勤占10%,实验成绩占20%,

    作业成绩占10%,考试成绩占60%。

    三.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心理统计学的定义、发展历史、研究内容、选择使用统计方法的步骤;理解统计数据的基本类型,以及一些基本概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统计概论

    1.什么是统计学

    2.△心理统计研究数据的特点

    第二节 心理统计研究的内容

    1.描述统计

    2.推理统计

    3.实验设计

    第三节 心理统计的发展

    1.统计学的发展历程

    2.统计在心理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心理统计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

    第四节 心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1.△数据类型

    2.变量、观测值、随机变量

    3.总体、样本和个体

    4.次数、比率、频率与概率

    5.参数与统计量

    第二章 统计图表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整理统计数据的排序与分组方法;理解各种统计图表的基本结构及制作要求;熟悉绘制各种统计图表,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和研究需求,灵活运用统计图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数据的初步整理

    1.数据排序

    2.统计分组

    3.△统计表

    4.△统计图

    第二节 次数分布表

    1.简单次数分布表

    2.△○分组次数分布表

    3.相对次数分布表

    4.累加次数分布表

    5.双列次数分布表

    第三节 次数分布图

    1.△直方图

    2.次数多边形图形

    3.累加次数分布图

    4.累加曲线

    第四节 其他类型的统计图表

    1.其他常用的统计表类型

    2.其他常用的统计图类型

    第三章 集中量数

    一、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各种集中量数的含义、性质和作用,熟练掌握集中量数的计算方法,恰当应用集中量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算术平均数

    1.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平均数的特点与意义

    3.计算算术平均数的原则

    第二节 中位数和众数

    1.中位数

    2.众数

    3.△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其他集中量数

    1.△加权平均数

    2.几何平均数

    3.调和平均数

    第四章 差异量数

    一、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各种差异量数的含义、性质和作用,熟练掌握百分位差、四分位差、平均差和标注差、方差的计算方法,恰当应用差异量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离中趋势。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全距与百分位差

    1.全距

    2.△百分位差

    3.四分位差

    第二节 平均差、方差、标准差

    1.平均差

    2.△方差、标准差

    3.△○标准差的应用

    第三节 差异量数的选用

    1.优良差异量数具备的标准

    2.△各种差异量数优缺点比较

    3.各种差异量数之间的关系

    4.如何选用差异量数

    第五章 相关分析

    一、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相关、散点图、相关系数的类别及含义;理解各类相关系数的意义及适用条件;熟练掌握常用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恰当应用各类相关系数进行相关分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相关、相关系数与散点图

    1.△什么是相关

    2.相关系数

    3.散点图

    第二节 积差相关

    1.△○积差相关的概念及适用资料

    2.计算积差相关的基本公式

    3.相关系数的合并

    第三节 等级相关

    1.△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2.肯德尔等级相关

    第四节 质与量相关

    1.点二列相关

    2.二列相关

    3.多列相关

    第五节 品质相关

    1.四分相关

    2.Φ系数

    3.列联表相关

    第六节 相关系数的选用与解释

    1.△○如何选用相关系数

    2.相关系数的解释

    3.相关系数的特殊用途

    第六章 概率分布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掌握有关概率的基本知识;理解常用概率分布的基本特征;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的具体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率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概率

    2.概率的基本性质

    3.△概率分布类型

    第二节 正态分布

    1.△正态分布特征

    2.正态分布表的编制与使用

    3.△○正态分布理论在测验中的应用

    第三节 二项分布

    1.○二项试验与二项分布

    2.二项分布的性质

    3.△二项分布的应用

    第四节 样本分布

    1.△○正态分布与渐进正态分布

    2.△t分布

    3.△χ2分布

    4.△F分布

    第七章 参数估计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参数估计的类型。理解参数估计的意义与原理;掌握点估计与区间估计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点估计、区间估计与标准误

    1.点估计的定义

    2.良好估计量的标准

    3.△○区间估计与标准误

    第二节 总体平均数的估计

    1.△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步骤

    2.△总体方差已知时,对总体平均数的估计

    3.△总体方差未知时,对总体平均数的估计

    第三节 标准差与方差的区间估计

    1.△○标准差的区间估计

    2.△方差的区间估计

    3.△二总体方差之比的区间估计

    第四节 相关系数的区间估计

    1.积差相关系数的抽样分布

    2.积差相关系数的区间估计

    3.等级相关的区间估计

    第五节 比率及比率差异的区间估计

    1.比率的区间估计

    2.比率差异的估计估计

    第八章 假设检验

    一、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假设检验的一般原理和步骤;掌握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方差、标准差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各类相关系数的检验,比率的显著性检验方法与步骤。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假设检验的原理

    1.△假设与假设检验

    2.假设检验的小概率原理

    3.○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

    4.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

    5.△假设检验的步骤

    第二节 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

    1.△总体正态、总体方差已知,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

    2.△总体正态、总体方差未知,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

    3.△总体非正态,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

    第三节 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1.△○两总体正态、两总体方差已知,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2.△○两总体正态、两总体方差未知,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3.△两总体非正态,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第四节 方差的显著性检验

    1.△样本方差与总体方差的差异检验

    2.△两个样本方差之间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第五节 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1.积差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2.其他类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3.相关系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第六节 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1.比率的显著性检验

    2.二比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第九章 方差分析

    一、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方差分析的一般原理,掌握完全随机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的步骤;熟悉事后检验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步骤

    1.△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2.△方差分析的基本过程与步骤

    3.○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

    4.方差分析中的方差齐性检验

    5.与方差分析有关的实验设计问题

    第二节 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1.各实验处理组样本容量相同

    2.△各实验处理组样本容量不同

    3.利用样本统计量进行方差分析

    第三节 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1.随机区组设计

    2.△○随机区组设计的数据分析

    第四节 事后检验

    1.为什么不能用t检验对多个平均数的差异进行比较

    2.△N-K检验法

    第十章 线性回归

    一、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线性回归的一般原理,掌握一元线性回归于多元线性回归的统计方法,了解线性回归的检验与评价。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一元线性回归

    第二节 多元线性回归

    第三节 回归方程的检验与评价

    1.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

    2.△○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3.△○回归效果检验

    大纲制订人:李明军

    大纲审定人:曲 苒

    制订日期:2012年3月



    《教育统计与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21004

    课程名称:教育统计与测量

    英文名称:Education Statistics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平台课程

    总 学 时:54

    学  分:3

    适用对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教育学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技术,学会利用计算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和相应的行为,并形成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对与幼儿教育相关的现象进行专业思考与判断。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章节:第二章教育统计资料的整理:第三节统计表,第四节统计图;第三章集中量数:第一节算术平均数,第二节中位数,第三节几何平均数;第四章差异量数:第一节标准差,第二节四分差,第三节差异系数;第五章相关系数:第一节相关概述,第二节积差相关,第三节其他相关,第四节相关系数的解释与应用;第六章相对地位量数:第一节 百分等级,第二节 标准分数;第七章两种常用的概率分布:第一节 概率,第三节 正态分布;第八章 总体参数的估计:第一节 抽样分布,第二节 参数估计;第九章参数的假设检验:第一节统计假设检验的一般原理,第二节 总体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第三节 两个平均数间差异的假设检验,第四节 其他统计量的假设检验;第十二章回归分析:第一节 回归分析的定义,第二节一元线性回归

    难点章节:第三章集中量数:第一节算术平均数,第二节中位数,第三节几何平均数;第四章差异量数:第一节标准差,第二节四分差;第五章相关系数:第二节积差相关,第三节其他相关,第四节相关系数的解释与应用;第六章相对地位量数:第二节 标准分数;第七章两种常用的概率分布:第三节 正态分布;第八章总体参数的估计:第二节参数估计;第九章参数的假设检验:第二节总体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第三节两个平均数间差异的假设检验;第十二章回归分析:第一节回归分析的定义,第二节 一元线性回归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作业练习

    教学手段:幻灯片、计算器、计算机

    (五)实践环节

    1.名称:利用计算器、计算机计算集中量数、差异量数和相关系数

    2.主要内容与要求:各章节计算性问题

    3.学时分配:11学时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绪论

    1

    1

    Ppt幻灯片

    教育统计资料的整理

    2

    1

    3

    Ppt幻灯片

    集中量数

    4

    1

    1

    6

    计算器 计算机

    差异量数

    4

    1

    1

    6

    计算器 计算机

    相关系数

    2

    2

    计算器 计算机

    相对地位量数

    2

    2

    Ppt幻灯片

    两种常用的概率分布

    2

    2

    4

    Ppt幻灯片

    总体参数估计

    4

    2

    6

    Ppt幻灯片

    参数的假设检验

    4

    2

    6

    Ppt幻灯片

    方差分析

    4

    4

    Ppt幻灯片

    十一

    χ2及其他非参数检验

    2

    2

    Ppt幻灯片

    十二

    回归分析

    4

    4

    Ppt幻灯片

    十三

    教育测量

    6

    6

    Ppt幻灯片

    合计

    43

    9

    2

    54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教育统计与测量与学前教育评价、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紧密相关,是它们的基础课程。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王景英主编.《教育统计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主要参考书目:

    王孝玲著.《教育统计学》(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九)说明

    本课程为考试课,闭卷考试,课程考核方法为考勤(10%),平时作业(20%),考试(70%)。

    三.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教育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发展。

    2.明确学习教育统计学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统计学的性质与用途

    1.△统计学

    2.△教育统计学

    第二节教育统计学的内容

    1. △描述统计

    2. △推断统计

    第三节学习统计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1.要明确学习教育统计学的目标与任务

    2.要重点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使用条件

    3.要学、用结合

    第二章 教育统计资料的整理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统计图、表的结构及编制原则

    2.能正确编制和解释统计表与统计图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数据的概念与种类

    1.△数据的概念与种类

    2.△数据的种类

    第二节统计资料整理的意义与程序

    1.统计资料整理的意义

    2.统计资料整理的程序

    第三节统计表

    1.统计表的作用与种类

    2.次数分布表

    3.△编制次数分布表的一般原则

    第四节统计图

    1.统计图的作用与种类

    2.△几种常见的统计学

    3.△编制统计图的一般原则

    第三章 集中量数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集中量数的种类

    2.正确计算各种集中量数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算术平均数

    1.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及适用条件

    2.△○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第二节中位数

    1.中位数的概念及适用条件

    2.△○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第三节几何平均数

    1.几何平均数的概念及应用时机

    2.△○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第四章 差异量数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差异量数的种类

    2.正确计算各种差异量数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标准差

    1.标准差的概念及适用条件

    2.△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第二节四分差

    1.四分差的概念及适用条件

    2.△四分差的计算方法

    第三节差异系数

    1.差异系数的概念及应用时机

    2.△差异系数的计算方法

    第五章 相关系数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相关系数的种类

    2.正确计算各种相关系数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相关概述

    1.相关的含义

    2.△相关的种类

    3.相关的散布图

    第二节积差相关

    1.积差相关的概念及适用条件

    2.△○积差相关的计算方法

    3.积差相关系数的合并

    第三节其他相关

    1.△○等级相关

    2.△点二列相关和二列相关

    3.四分相关

    第四节相关系数的解释与应用

    1.相关系数的解释

    2.△○应用举例(难度、区分度和信度、效度)

    第六章 相对地位量数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相对地位量数的种类

    2.正确计算各种相对地位量数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百分等级

    1.△○百分等级的概念与计算

    2.△百分等级的应用

    第二节标准分数

    1.△○ 标准分数的概念与计算

    2.△标准分数的应用

    第七章 两种常用的概率分布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概率的定义及其基本法则

    2.掌握正态曲线下面积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率

    1.△事件及其概率

    2.△概率的两个基本法则

    第二节二项分布

    1.二项分布的模型

    2.二项分布的应用

    第三节正态分布

    1.正态分布的模型

    2.△标准正态曲线分布的特点

    3.△正态分布表

    4.△○正态曲线下面积的应用

    第八章 总体参数的估计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抽样及其抽样设计

    2.掌握参数估计得计算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抽样分布

    1.△几个基本的概念

    2.抽样分布

    第二节参数估计

    1.△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2.△○总体平均数的区间估计

    第三节抽样设计

    1.△抽样的方法

    2.△样本容量的确定

    第九章 参数的假设检验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概率的定义及其基本法则

    2.掌握总体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

    3.掌握两个平均数间差异性的假设检验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假设检验的一般原理

    1.统计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2.△统计假设检验的两种方式

    3.统计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

    4.△○统计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

    第二节总体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

    1.△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总体标准差已知

    2.△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总体标准差未知

    3.总体非正态分布

    第三节两个平均数间差异的假设检验

    1.△○两个独立样本平均数间的差异的检验

    2.△○两个相关样本平均数间的差异的检验

    第四节其他统计量的假设检验

    1.△积差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

    2.△其他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

    第十章 方差分析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方差的基本原理

    2.了解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1.△方差分析的逻辑思想

    2.△方差分析的基本条件

    3.方差分析的一般步骤

    第二节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1.△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2.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方法

    第三节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1.△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2.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方法

    第十一章 χ2及其他却非参数检验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χ2检验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χ2检验

    1.△χ2检验概述

    2.吻合性检验

    3.独立性检验

    第二节其他非参数检验法

    1.符号检验法

    2.符号秩和检验法

    3.秩和检验法

    4.中位数检验法

    第十二章 回归分析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回归的类型

    2.掌握一元线性回归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回归分析

    1.△回归名称的产生

    2.△两种不同类型的变量关系

    3.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关系

    4.△回归分析的内容和类型

    第二节一元线性回归

    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2.△○回归方程的求法

    3.△回归效果的检验

    4.△依据回归方程进行预测

    第三节多元线性回归

    1.△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2.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检验

    3.对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第十三章 教育测量学概述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明确教育测量的定义与特点

    2.掌握教育测量的分类

    3.学会计算难度和区分度,信度和效度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测量的含义与特点

    1.△教育测量的定义

    2.△教育测量的特点

    第二节教育测量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教育测量的要素和种类

    1.教育测量的要素

    2.教育测量的种类

    第四节 测量的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

    大纲制订人:吕银芳

    大纲审定人:何兆华

    制订日期:2011年8月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