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专业主要课程
教学大纲
教育系心理学教研室
2010年6月
目录
1. 普通心理学
2. 生理心理学
3. 发展心理学
4. 心理实验与实验设计
5. 心理统计学
6. 心理测量学
7. 人格心理学
8. 心理咨询与治疗
9. 学校心理学
10. 社会心理学
11. 管理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20202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英文名称:General Psycholog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总 学 时:72学时
学 分:4学分
适用对象:心理咨询专科专业
先修课程:无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专业基础课,心理学专业入门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的一般规律,人的需要、动机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最一般的理论,如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心理与脑的关系,各种心理现象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人的整个心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心理现象的最一般方法等。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理论融会贯通于实践,为以后其它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情绪和情感、个性和个性倾向性、气质、性格能力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为主,有些章节进行课堂演示实验
(五)实践环节
1.名称:实验
2.主要内容与要求: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各领域的实验
3.学时分配:18学时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
章节 |
主要内容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课外 |
其它 |
小计 |
1 |
绪论 |
8 |
|
|
|
|
|
|
|
2 |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
4 |
|
|
|
|
|
|
|
3 |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
2 |
1 |
|
|
|
|
|
|
4 |
注意 |
2 |
1 |
|
|
|
|
|
|
5 |
感觉 |
2 |
2 |
|
|
|
|
|
|
6 |
知觉 |
2 |
2 |
|
|
|
|
|
|
7 |
记忆 |
2 |
2 |
|
|
|
|
|
|
8 |
表象和想象 |
2 |
2 |
|
|
|
|
|
|
9 |
思维 |
4 |
2 |
|
|
|
|
|
|
10 |
言语 |
4 |
|
|
|
|
|
|
|
11 |
情绪和情感 |
4 |
2 |
|
|
|
|
|
|
12 |
意志 |
4 |
|
|
|
|
|
|
|
13 |
技能 |
4 |
|
|
|
|
|
|
|
14 |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
3 |
|
|
|
|
|
|
|
15 |
气质 |
2 |
2 |
|
|
|
|
|
|
16 |
性格 |
3 |
1 |
|
|
|
|
|
|
17 |
能力 |
2 |
1 |
|
|
|
|
|
|
合计 |
54 |
18 |
|
|
|
|
|
|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心理学其他专业课程先行课程。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普通心理学》,叶亦乾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二版。
教学参考书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第一版
3.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一版
(九)说明
三.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发展以及心理的实质,明确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
2、情绪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二、个性
1、个性倾向性
2、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
一、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二、唯物主义注意的心理观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第三节 心理学的任务
一、基本任务是探索和揭露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并应用这些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
1、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2、心理学的任务
3、心理学的分类
二、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领域
普通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教育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消费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
心理咨询学
法律心理学
心理测量学
临床心理学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访谈法
第五节 心理学发展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二、哲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三、实验心理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四、○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
1、构造心理学
2、机能心理学
3、行为主义心理学
4、格式塔心理学
5、精神分析论
6、人本主义心理学
7、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本章不作为讲授和考核的内容
第三章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动物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人类意识的产生和特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动物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一、心理的发生
1、无机物的反应形式
2、生物的反应形式
3、心理的反应形式
二、动物心理的发展阶段
1、感觉阶段
2、知觉阶段
3、思维的萌芽阶段
第二节 人类意识的产生
一、意识和意识水平
1、意识的概念
2、意识的水平
二、人类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
1、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2、语言在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人类意识的特征
一、○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二、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
1、觉知性
2、能动性
3、社会历史制约性
第四章 注意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理解和掌握注意的概念、功能、外部表现、种类、特征及注意的理论。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一、△注意的定义
二、注意的意义和功能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二、有意注意
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第三节 △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稳定性
二、注意的广度
三、注意的分配
四、注意的转移
第五节 △○注意的理论
一、过滤器学说
二、衰减学说
三、完全加工说
四、资料限制和智源限制说
第五章 感觉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感觉的定义、生理机制意义、测量以及视觉、听觉等感觉类型,了解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三、感觉的意义
第二节 感觉的测量
一、感受性
二、△感觉阈限
三、心理物理定律
四、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
第三节 视觉
一、视觉的刺激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三、△视觉现象及其规律
第四节 听觉
一、听觉的刺
二、听觉的生理机
三、听觉现象
四、○听觉理论
第五节 其它感觉
一、皮肤感觉
二、嗅觉和味觉
三、内部感觉
第六节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一、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二、△联觉
三、不同感觉的补偿
第六章 知觉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觉的定义、活动过程、基本特征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知觉的概述
一、知觉的定义
二、知觉的活动过程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性
二、选择性
三、理解性
四、恒常性
第三节 空间知觉
一、距离知觉
二、方位知觉
第四节 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一、时间知觉
1、时间知觉的线索
2、时间估计
二、运动知觉
1、真动知觉
2、似动知觉
第五节 错觉
一、错觉现象
二、错觉产生的原因
第七章 记忆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记忆的定义、种类、生理机制和记忆过程、记忆系统。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定义
二、△记忆的种类
三、记忆的生理机制
第二节 △识记过程
一、识记
二、保持
三、再认
四、回忆
第三节 △○记忆系统
一、感觉记忆
二、短时记忆
三、长时记忆
四、记忆术
第八章 表象和想象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1. 理解和掌握表象与的定义、种类
2. 睡眠与梦的机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表象
一、△表象的定义和特征
二、表象的种类
三、○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
四、表象的作用
第二节 想象
一、△想象的定义和想象表象的特点
二、想象的种类
三、想象的生理机制
四、想象和实践
五、想象的意义
第三节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一、再造想象
1、再造想象的定义
2、形成再造想象的条件
二、创造想象
1、创造想象的定义
2、发展创造想象的条件
三、幻想
1、幻想的特征
2、幻想的形式
第四节 睡眠和梦
第九章 思维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思维的定义、重要特征和思维的种类,思维与语言等的关系,概念的定义、种类和形成,了解解决问题的定义、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定义、特点、过程和培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思维
一、△思维的定义及其特征
二、△思维的种类
三、思维和语言
四、思维与非理性因素
五、思维与脑
第二节 概念及其形成
一、概念的定义
二、概念的种类
三、功能
四、△概念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三节 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定义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 思维的定义和特点
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和特点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十章 言语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和言语的定义、种类、生理机制,了解最典型的言语发展理论。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言语概述
一、△语言与言语
二、言语的功能及活动特点
三、言语的种类及各种类型的特点
第二节 动物“言语”
只要求一般性了解
第三节 儿童的言语发展
一、△言语发展的阶段性
二、言语发展理论
第四节 人类言语的生理机制与言语的感知理解
一、参与言语活动的三个分析器
二、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第十一章 情绪和情感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情绪和情感的定义、特征、生理机制、作用、分类,了解最典型的情绪状态和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性情感。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二、○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
三、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四、△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五、情绪和情感的生理机制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以及表情动作
一、分类
二、表情动作
第三节 心境、激情和应激
一、心境
二、激情
三、应激
第四节 道道感、理智感和美感
一、道德感
二、理智感
三、美感
第五节 情绪的理论
一、早期的两种情绪理论
二、○三种情绪的动机--唤醒理论
三、情绪的行为理论
四、精神分析和体验的理论
五、○△三种情绪的认知理论
第十二章 意志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意志的实质和意志行动的特征,以及意志的品质和培养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意志概述
一、△意志的定义
二、意志行动的表现
三、意志过程与认识、情绪和个性的关系
四、意志的生理机制
第二节 意志行动及其心理过程
一、△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二、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作用
三、△意志的心理过程
第三节 意志的品质与培养
一、意志的特性
二、意志品质的培养
第十三章 技能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技能的相关概念和种类以及技能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因素,进而了解和掌握技能形成的阶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技能的概述
一、定义
二、技能与知识、能力
三、熟练与习惯
第二节 动作技能
一、定义
二、运动、动作和活动
三、动作技能的种类
四、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点
五、动作技能与体能
六、动作技能与智力
七、动作技能的结构模式
八、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1、知识经验与理论
2、讲解与示范
3、练习
第三节 认知技能
一、定义
二、种类
三、形成的阶段
四、认知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关系
五、产生式系统
第十四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格的相关概念、原理和理论以及人格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因素,进而了解和掌握人格的测量,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个性的概述
一、定义
1、个性倾向性
2、个性心理特征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2、稳定性和可塑性
3、独特性
4、社会性和生物性
第二节 需要
一、定义
二、作用
三、分类
四、△需要的理论
五、学生需要的研究
第三节 动机
一、定义
二、作用
三、分类
四、△理论
第四节 兴趣
一、定义
二、作用
三、兴趣的分类
四、兴趣的品质
五、学科兴趣
六、兴趣的发展水平
第五节 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一、理想的定义和关于理想的几项研究
二、信念、世界观的定义和关于世界观的几项研究
第十五章 气质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气质的实质和类型,以及气质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气质概述
一、△气质的定义
二、关于气质的九种学说
第二节 气质的生理基础
一、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
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第三节 气质类型
一、传统的气质类型
二、外向型和内向型
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第四节 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一、气质对智力的影响
二、△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三、气质对职业选择的意义
第五节 气质的测量
一、观察法
二、测验法
三、实验法
第十六章 性格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性格的实质和类型,以及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性格概述
一、△性格的定义
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三、性格的生理基础
第二节 性格的结构
一、性格特征的分析
二、性格结构的动力特征
第三节 △性格的类型特征
第四节 △○性格的特质理论
第五节 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一、家庭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二、学校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三、社会实践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四、主观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第六节 性格的测量
一、自然实验法
二、问卷法
三、○投射测验
第十七章 能力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实质。能力知识的关系,制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能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能力概述
一、△能力的定义
二、能力的种类
三、能力和知识的关系
第二节 智力和智力结构
一、智力的定义
二、我国学者的智力结构理论
三、△○国外学者的智力结构理论
第三节 能力的发展
一、△能力的发展趋势
二、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第四节 能力的个别差异
一、能力的类型差异
二、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三、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第五节 能力的测量
一、智力测验
二、特殊能力测验
三、创造力测验
大纲制订人:朱金卫
大纲审订人:刘如平
制订日期:2010年6月30日
《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20204
课程名称:生理心理学
英文名称: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总 学 时:72
学 分:4
适用对象:心理学专科
先修课程:无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心理学专科生专业设置和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及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专科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生理心理学是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专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总体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教育,为心理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了解生理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趋势,形成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
使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生理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名词和术语。
使学生全面了解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思考生理心理学的研究策略。
使学生理解有关感觉、知觉、注意、基本动机行为、学习与记忆、情绪、人格等行为与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起来去分析、解决新问题。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 实验法
(五)实践环节
开设实验课,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去验证、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
章节 |
主要内容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课外 |
其它 |
小计 |
第一章 |
绪论 |
4 |
|
|
|
|
|
4 |
|
第二章 |
感知觉的生理心理学 |
6 |
|
|
|
|
|
6 |
|
第三章 |
注意的生理心理学 |
6 |
2 |
|
|
|
|
8 |
|
第四章 |
基本动机行为的生理基础 |
6 |
2 |
2 |
|
|
|
10 |
|
第五章 |
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
8 |
4 |
|
|
|
|
12 |
|
第六章 |
语言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
6 |
|
|
|
|
|
6 |
|
第七章 |
情绪与应激的生物学基础 |
8 |
6 |
|
|
|
|
14 |
|
第八章 |
人格的生理心理学问题 |
8 |
4 |
|
|
|
|
12 |
|
合计 |
52 |
18 |
2 |
|
|
|
72 |
|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基础心理学和生物解剖学、神经科学等为基础。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李新旺:《生理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8。
参考书目:
1.邵 郊 《生理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2.沈 政、林庶之 《生理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梅镇彤《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物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4.王德春,吴本虎,王德林《神经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九)说明
主要采取平时测验与期末综合性考试两种方法。
(1)平时测验:占总成绩的30%。主要是检查教学效果,调节师生动机,改进教学。采用单元测验、课外作业等方法,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事实和基本概念的识记,及对理论原理的理解水平。
(2)期末综合性考试:占总成绩的70%。主要以书面的认知测验为主,重点考察学生对总体教学内容的理解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命题既要保证学科内容的覆盖面也要突出重点,同时具备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评定的目标包括对生理心理学中的术语、事实、方法等具体内容的识记;对心理现象生理机制的理解水平;对学科知识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对理论原理的应用能力等。
三.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绪 论
使学生了解生理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趋势,形成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
第一节 生理心理学的历史
一、生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二、脑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自然哲学理论
(二)脑机能定位理论
(三)经典神经生理学理论
(四)细胞神经生理学理论
三、当代主流与发展趋势
(一)心理生理学
(二)神经行为学
(三)认知神经科学
第二节 相关基础知识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
(二)中枢神经系统各个部分的功能
二、神经生理学的基本知识○
(一)神经生理学概念
(二)神经信息传递的生活机制
第三节 常用的实验方法
一、自变量与因变量
二、具体的实验方法
(一)手术损伤法
(二)刺激法
(三)脑立体定位技术
(四)脑损毁后的行为评定
第四节 常用的脑成像技术
一、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二、正电子放射扫描技术
三、核磁共振显影
第二章 感知觉的生理心理学
使学生理解有关感觉、知觉、注意、基本动机行为与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第一节 视觉的生理心理学
一、视觉信息加工与编码
(一)眼内折光成像及反射机制
1. 瞳孔反射
2. 瞳孔皮肤反射
3. 调节反射
(二)眼动的生理心理学机制
1. 随意性眼动
2. 非随意性眼动
二、视觉信息传递
(一)视网膜内的信息传递△
1. 视神经节
2. 视感受单位
(二)视觉通路与信息传递△
(三)视觉信息的加工与编码
1. 神经元的感受野
2. 侧抑制机制
第二节 听觉的生理心理学
一、听觉信息的产生和传递
(一)耳的结构
(二)听觉通路
二、听觉信息的神经编码
(一)音高的编码
(二)音强的编码
(三)音色的编码
第三章 注意的生理心理学
第一节 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
一、非随意注意与朝向反射
(一)什么是朝向反射
(二)朝向反射的生理机制
1. 巴普洛夫的观点
2. 索科洛夫的神经活动匹配观
二、特异传导系统和非特异传导系统△○
(一)特异传导系统的投射
(二)非特异传导系统的投射
三、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
第二节 儿童注意缺陷障碍
一、注意缺损障碍的一般概述
(一)注意缺损障碍的含义
(二)注意缺损障碍的诊断标准
1. 一般的诊断
2. 精神疾病手册诊断
二、生物学病因探讨
(一)脑病变
(二)铅过量
第四章 基本动机行为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 睡眠与觉醒的生理基础
一、为什么要睡眠?
(一)恢复体力说
(二)休息大脑说
二、睡眠障碍
(一)失眠
(二)发作性嗜睡
1. 睡眠惊恐
2. 猝倒
3. 睡眠发作
(三)梦游症
三、睡眠与觉醒的生理基础△
(一)维持觉醒状态的神经化学机制
(二)睡眠的神经机制
1. 脑内的睡眠诱导区
2. 慢波睡眠的神经机制
3. 快波睡眠的神经机制
4. 视交叉上核在昼夜节律转换中的生物钟作用
第二节 饮水行为的生理基础
一、渴感的产生
(一)原发性渴
(二)继发性渴
二、饮水的生理基础△
(一)腹内侧下丘脑与外侧下丘脑○
(二)杏仁核
第三节 摄食行为的生理基础
一、摄食与新陈代谢
二、影响摄食行为的因素
(一)教养方式
(二)新陈代谢
(三)摄食行为的生化调节
三、与摄食有关的脑结构△
(一)摄食中枢
(二)饱食中枢
四、摄食障碍
(一)肥胖症
(二)神经性厌食症
1. 表现
2. 形成原因
(三)神经性贪食症
1. 表现
2. 形成原因
第五章 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使学生理解有关学习与记忆、情绪、行为与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
第一节 学习和记忆的分类
一、学习类型
(一)联想式学习
1. 错误尝试学习
2. 经典条件反射
3. 操作式条件反射。
(二)非联想式学习
二、记忆类型
第二节 学习的脑机制△
一、脑等位论和机能定位论的统一
(一)脑的等位论
(二)拉施里实验
二、学习的生理机制
(一)神经机制
1.联络区皮层
2.前额叶皮层与学习记忆的关系
(二)细胞水平:异源性突触易化
(三)分子水平:蛋白质变构是学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第三节 记忆的神经生化基础
一、短时记忆的生理机制○
(一)神经回路
(二)临床研究
二、长时记忆的生理机制○
(一)脑形态学机制
(二)长时记忆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第四节 学习记忆与突触可塑性
一、对侧长时程增强效应的建立与突触的可塑性
二、学习和记忆能力与发育的关系
三、环境、教育与脑
四、记忆障碍
(一)脑震荡
(二)老年痴呆
第六章 语言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 失语症的研究
一、失语症概述
(一)失语症含义
(二)失语症主要表现
(三)失语症的类型
1. 感觉性失语症
2. 皮层间失语症
3. 命名性失语症
二、失语症的生理机制△○
(一)大脑的语言功能一侧化与两半球言语功能的协同
(二)言语产生的脑机制
(三)言语理解的脑机制
第二节 阅读和书写障碍
一、阅读与阅读障碍
二、书写与书写障碍
(一)失写症及其生理机制
(二)失认证及其生理机制
第七章 情绪与应激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 脑与情绪的关系
一、怒与攻击的生理机制
(一)愤怒与攻击的脑机制
1. 下丘脑一与情绪△
2. 扣带回与情绪回路
3. 额叶皮层
(二)怒与攻击的生物化学机制△○
1. 雄性激素
2. 其他物质
二、边缘系统与情绪
三、杏仁核与情绪
(一)杏仁核在恐惧情绪中的作用
1. 杏仁核的结构
2. 损毁杏仁核的实验
3. 杏仁核与条件性恐惧
(二)大脑皮层在恐惧情绪中的作用△
四、脑内与情绪有关的物质
(一)5-氢色氨
(二)多巴胺
第二节 应激
一、应激的基本概念
二、应激的神经生理反应
三、应激与心身反应△
(一)身体反省
(二)心理反应
(三)行为反应
四、心身关系与生物反馈○
(一)情绪的生理指标
(二)情绪的生理反应实验
(三)身心疾病
第三节 情绪(情感)障碍的生物学基础
一、情感障碍
二、焦虑障碍
第八章 人格的生理心理学问题
第一节 人格的遗传学研究
一、选择性饲养研究
二、家系研究
三、双生子与收养研究
(一)研究实验
(二)研究结构
第二节 人格的神经科学基础
一、人格的神经结构基础
(一)影响情绪反应倾向的脑结构
(二)与人格障碍有关的脑结构○
1. 反社会人格障碍
2. 边缘性人格障碍
二、人格的神经化学基础
第三节 人格的生物学学说
一、体型类型说
(一)精神病与体型
(二)气质与体型
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一)神经活动类型
(二)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的关系
三、艾森克人格理论中的生物学观点△
(一)外倾性和神经质的生物学基础
(二)激活与唤醒的概念
大纲制订人:孙果
大纲审定人:刘如平
制订日期:2010年6月30日
《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20208
课程名称:发展心理学
英文名称:Development Psychology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总 学 时:36学时
学 分:2学分
适用对象:心理咨询专科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阐述有关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影响心理发展的有关因素,从生命全程的角度阐述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毕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从而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基本理论问题,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辩证发展观;并能依据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初步分析与解决儿童心理发展中出现的有关问题,为进一步从事科研、教学与咨询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目标为:
知识目标:掌握发展心理学的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相互关系;理解个体发展的年龄特征,理解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几大领域与主题。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相关的知识原理分析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并通过提供学生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的机会,评价学生相关能力的发展状况。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积极关注,激发学习兴趣。尊重各个阶段个体心理特殊性的态度,树立在实践活动遵循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的理念。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发展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这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发展心理学是一门以鉴别和解释个体跨时间的连续性和变化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特别是对儿童和青少年发展做一个全面的概述。描述人类发展的传统体例有两种,一是编年体,二是主题体,本课程按编年体进行讲授。其中,重点难点均为第二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人类发展的理论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四章: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第五章:婴儿的心理发展
第六章:幼儿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八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第九章:成年早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第十章:成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第十一章:成年晚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应遵循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的一般原则,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体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来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面授课进行,穿插课前演讲、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案例分享等方式,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而灵活的学习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学形式
本课程的教学形式有:课前演讲、集中讲授、小组合作学习、课外作业以及案例分析展示。
(五)实践环节
1.名称:实验
2.主要内容与要求:心理发展理论、幼儿心理发展、小学儿童心理发展、青少年心理发展、成年早期心理发展
3.学时分配:8课时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
章节 |
主要内容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课外 |
其它 |
小计 |
第一章 |
绪论 |
4 |
|
|
|
|
|
|
|
第二章 |
人类发展的理论 |
3 |
3 |
|
|
|
|
|
|
第三章 |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
3 |
|
|
|
|
|
|
|
第四章 |
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
2 |
|
|
|
|
|
|
|
第五章 |
婴儿的心理发展 |
3 |
|
|
|
|
|
|
|
第六章 |
幼儿的心理发展 |
2 |
1 |
|
|
|
|
|
|
第七章 |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
2 |
1 |
|
|
|
|
|
|
第八章 |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
2 |
2 |
|
|
|
|
|
|
第九章 |
成年早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
2 |
1 |
|
|
|
|
|
|
第十章 |
成年早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
3 |
|
|
|
|
|
|
|
第十一章 |
成年早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
2 |
|
|
|
|
|
|
|
合计 |
28 |
6 |
|
|
|
|
|
|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先行课程为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为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课程学习提供基础。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1.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参考书目:
1.(美)谢弗 等著.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万千心理)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美)费尔德曼 著,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4版),苏彦捷 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3. Guy R. Lefrancois 著,王全志等译:《孩子们-儿童心理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
4.劳拉•E•贝克(美)著.儿童发展,吴颖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朱莉亚·贝里曼 等著,陈萍 等译:《发展心理学与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
6.周宗奎 编著:《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7.桑标主编.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九)说明
三.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对人的发展有初步的认识.
2.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3.了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什么
一、△○什么是“发展”
1.发展的概念
2.发展的原因
(1)成熟
(2)学习
2.发展研究的目标
(1)描述
(2)解释
(3)使发展最优化
3.关于发展的一些基本观点
(1)发展是一个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2)发展是一个整体过程;
(3)发展有着一定的可塑性
(4)发展具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特性
二、人类发展的历史观
1.现代社会的儿童观
2.发展科学的起源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变迁
一、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1.19世纪后期之前 准备时期
2.1882年至一战 形成时期
3.一战至二战 分化和发展时期
4.二战之后 演变与新增时期
二、从儿童个体到生命全程发展的研究
1.霍尔 研究范围扩展到青少年
2.精神分析学派的开拓性研究
3.发展心理学的问世
三、发展心理学的中国化
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与年龄特征
1.研究对象
2.年龄特征
二、本课程学习内容概要
第二章 人类发展的理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在人类发展的领域存在的基本问题和争论
2.掌握精神分析理论关于人的发展的基本观点
3.掌握学习理论关于人的发展的基本观点
4.掌握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5.简单了解进化论关于人的发展的相关说明
6.了解生态系统理论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类发展的基本问题和争论
1.天性与教养的问题。
2.主动与被动的问题。
3.连续性与阶段性问题。
第二节 △○关于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观
3.新精神分析理论
二、学习理论
1.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的行为主义的基本假设是有关人类发展的结论应该以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为基础,儿童的发展完全取决于养育环境和父母的对待方式。
2.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提出动物和人类往往重复那些导致愉快结果的行为,压制导致不愉快结果的行为。独特
的操作学习经验形成人的习惯。
3.班都拉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班都拉理论的核心部分,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进行的简单学习。他强调,人具有认知能力,能够思考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4.相互决定论的社会学习
班都拉强烈反对把儿童看作环境影响的消极接受者,认为积极的人、个体的行为、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三、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智力发展观
皮亚杰把智力定义为有助于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基本生命过程。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
2.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社会历史文化观
2、最近发展区
3.信息加工理论
四、进化论的观点
进化论的基本假设是,所有动物生来就有许多生物性的程序化行为,这些行为是进化的产物且有利于生存的适应性行为。进化论者(习性学家)
五、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对环境的影响做详细分析,承认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影响着人的发展。该理论把发展的生态环境分为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系统。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科学方法的本质与基本步骤
2.掌握发展心理学研究常采的具体方法和主要的研究设计方法
3.了解发展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
一、科学研究方法
1.科学方法
2.收集数据
二、具体的研究方法
1.自我报告法
2.观察法
3.个案研究法
4.人种志研究法
5.心理生理学方法
三、研究类型
1.相关设计
2.实验设计
四、△发展研究设计
1.横断设计
2.追踪设计
3.序列设计
4.跨文化比较
五、发展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1.避免伤害。
2.获得许可。
3.保密。
4.欺瞒、接受咨询、告知结果。
第四章 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不同孕期的发展特点
2.掌握影响孕期发展的环境因素
3.掌握进行孕期胎教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从怀孕到出生的身体发育过程
1.胚种期
2.胚胎期
3.胎儿期
二、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1、神经元
2.神经系统
3.反射机能
三、胎儿心理机制的形成
1.感觉的形成
(1)视觉
(2)听觉
(3)触压觉
(4)嗅觉
(5)味觉
2.思维和记忆
(1)思维
(2)记忆
四、胎儿生理-心理发展中的异常
1.胎儿生长受限
2.脑-智能以及其他神经行为发育异常
3.甲状腺功能发育异常
五、胎儿生理-心里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3.母体因素
六、胎儿期的心理卫生
1.作用机制
2.胎教方法
第五章 婴儿心理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详细了解身体成长的情况
2.了解大脑的发展概况
3.掌握婴儿动作发展的基本特点、趋势与意义
4.掌握婴儿认知的发展
5.掌握婴儿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婴儿生理发育与成熟概述
一、身高和体重的变化
1.身高的变化
2.体重的变化
二、身体比例的变化
1.新生儿的身体比例看起来头特别大,占整个身体的四分之一。
2.婴儿的生长遵循头尾发展原则与远近发展原则。
三、骨骼发展
四、肌肉发展
遵循头尾原则与远近原则。
五、大脑的发展
1.神经系统的发展及其可塑性
(1)细胞分化和突触发生
(2)经验的作用
2.大脑分化和生长
(1)髓鞘化
(2)大脑偏侧化
第二节 △动作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基本趋势
二、对动作发展的解释
1.成熟论。
2.经验(练习)论假说
3.动力系统假说
三、精细动作的发展
1.自主够物动作技能的发展
2.手的操控技能的发展
四、早期动作发展的心理意义
1.娱乐功能
2.对认知能力发展的促进
3.对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第三节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发展
1.新的研究方法的突破
(1)习惯化范式
(2)优先注视范式
2.视觉的发展
3.听觉的发展
4.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
5.空间知觉的发展
二、记忆的发展
三、思维的发展
1.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婴儿期的思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2.婴儿思维主要特点
四、婴儿的言语发展
1.言语发展的理论
2.婴儿言语的发展过程与特点
第四节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婴儿气质
1.婴儿气质类型及特点
2.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3.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
二、婴儿情绪
1.基本情绪
2.情绪的社会化
三、△婴儿的依恋
1.鲍尔比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
2.艾斯沃斯的婴儿依恋类型
四、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六章 幼儿心理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介绍几种常用的研究婴儿的感知觉的方法
2.说明婴儿的形状知觉的特点
3.说明婴儿的三维空间知觉的特点
4.讲解关于婴儿的跨通道知觉的发展的研究
5.理解婴儿的基本的学习过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幼儿游戏
一、游戏的理论
1.早期的游戏理论
2.当代游戏理论
二、游戏的种类
1.按游戏的目的分类
(1)创造性游戏
(2)教学游戏
(3)活动性游戏
2.(皮亚杰)按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分
(1)练习游戏
(2)象征性游戏
(3)规则游戏
3.(帕腾)按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分
(1)无所用心的行为
(2)旁观者行为
(3)独自游戏
(4)平行游戏
(5)联合游戏
(6)合作游戏
三、幼儿游戏的特点
1.游戏具有社会性
2.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
3.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
四、游戏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1.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2.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3.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4.培养健全的人格
5.增强体质
第二节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幼儿期言语的发展
1.幼儿词汇发展:
2.语法结构的发展:
3.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记忆的发展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记忆容量的发展
2.幼儿记忆特点
3.记忆策略形成
三、幼儿期思维的发展
1.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
2.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
第三节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1.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2.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二、道德行为的发展
1.道德发展:
2.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四、同伴关系发展
第七章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介绍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与学习障碍
2.讲解儿童期认知能力与社会性的发展状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童年期的学习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二、学习兴趣的发展
1.学习的外部活动------学习的内容
2.不分化的——对不同学科感兴趣
3.游戏因素的作用逐渐降低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
1.概念
2.表现及其种类
3.学习障碍的矫正与治疗
4、学习障碍的预防
第二节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1.记忆容量(广度)的增加
2.记忆的主要特点:
3.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
4.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
二、思维的发展
(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
第三节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1. 自我概念
2. 自我评价的特点:
二、亲子关系的发展
三、同伴关系的发展
1. 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2. 儿童伙伴集团的形成
四、友谊的发展
1.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2.影响朋友选择的因素
五、师生关系
第八章 青少年心理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青少年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的矛盾性。
2.掌握青少年阶段认知与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与发展策略。
3.重点理解埃里克森理论中的自我认同感,并学会据此分析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一、生理发育高峰
1.身体外型的变化:身高、体重、头面部
2.生理机能的变化:
(1)肌肉与脂肪的变化
(2)脑与神经系统逐步走向成熟
(3)心血管系统加速发展
3.性的发育和成熟:
(1)性器官发育
(2)第二性征的出现
(3)性机能成熟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第二节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1.记忆容量的发展:初中学生的记忆容量达到11.04±0.4。
2.记忆的主要特点:
(1)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
(2)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
(3)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二、思维的发展
1.形式运算阶段 能够脱离具体的物或情境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
2.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3.思维的形式与内容分离是指根据命题的逻辑形式在头脑中直接进行逻辑推理,使形式从内容中解放出来。
第三节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1.按照艾里克森的观点,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2. 自我意识第二次飞跃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2)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3)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二、情绪变化特点
1.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
2.青春期躁动
三、△第二反抗期
1.第一反抗期与第二反抗期的区别:
2.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
(1)硬抵抗
(2)软抵抗
(3)反抗的迁移
3.形成第二反抗期的原因
(1)生理
(2)心理
(3)社会因素
四、人际关系的发展
1.同伴关系
2.亲子关系
(1)教养方式的两个主要维度
(2)四种类型的教养方式
3.与教师关系的变化特点
第九章 成年早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介绍青年期发展的一般特点
2.讲解青年期认知与社会性发展的表现与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
二、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三、生活空间扩大
1.交往范围就会扩大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2.生活内容也不仅仅是学习,还要从事工作和各种社会交往。
四、开始恋爱、结婚
第二节 青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智力的发展
卡特尔
(1)流体智力
(2)晶体智力
二、思维的发展
1.皮亚杰 思维发展阶段
2.帕瑞 青年期思维发展可分为三阶段:
3.拉勃维维夫 把成人的思维看作是一种“实用性思维”。
第三节 △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1.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特点
2.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三、亲密感的建立
四、社会关系的变化
1.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2.朋友关系
五、职业的适应
六、人格的变化
第十章 成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年期的生理变化
2.掌握青年期认知与社会性发展的表现与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年期的生理变化
一、身体变化
二、更年期
1.女性更年期
2.男性更年期
第二节 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变化
二、记忆的发展变化
三、创造力的发展:
第三节 中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人格的变化
三、职业的发展
四、人际关系的变化
五、对家庭的理解
1.家庭在社会中承担的最重要的任务是照顾年幼者并促使其社会化。
2.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社会系统、发展系统和嵌套系统。
第十一章 成年晚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老年期两种不同的心理变化观
2.掌握老年期认知与社会性发展的表现与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老年期心理变化观
一、老年丧失期
二、毕生发展观
第二节 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一、感知觉退行性变化明显
1.感受性下降。
2.感觉退化
二、记忆的年老变化
1.老年期记忆力下降的表现
2.有关老年期记忆力下降的机制
三、思维的年老变化
第三节 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
一、适应退休的过程
1.期待期
2.退休期
3.适应期
4.稳定期
二、人际关系的变化
1.夫妻关系
2.与子女的关系
3.与朋友的关系
三、 人格的变化
1.不安全感
2.老年孤独感
3.适应性差
4.拘泥刻板性
5.速度减退
6.趋于保守
7.回忆往事
四、 死亡的来临
大纲制订人:姜娟芳
大纲审定人:张婉莉
制订日期:2010年6月30日
《心理实验与实验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20213
课程名称:心理实验与实验设计
英文名称:Experimental Psycholog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总 学 时:72学时
学 分:4学分
适用对象:心理咨询专科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学、心理统计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作为心理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面向心理学专业学专科生,是学生对心理学的基础规律和基本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掌握了一定的心理统计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学习。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学生通过学习,能深刻认识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掌握心理实验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逻辑,了解心理学史上的重大实验以及当代研究的新方法,能看懂和评价科研论文,掌握实验报告的写作程序和规范,以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及实验技能,形成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可分为两部分:上篇介绍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思想,阐述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包括第一章至第五章,为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强调“授之以渔”;下篇(第六章)讲述实验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即实验法在一些专门领域中的应用,兼顾“授之以鱼”。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研究性教学相结合,把科学研究的有关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引入课堂教学过程。在有条件的地方,本课程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程教学强调理解与应用。进行适当的研究性教学设计,要求学寻找有关应用教育统计与测量方法的进行教育与心理科学研究的学术论文来阅读,并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或答疑。
(五)实践环节
1.名称:实验
2.主要内容与要求:开设心理实验设计、心理物理学、反应时、注意、记忆、情绪等多类学生实验,旨在使学生练习并掌握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过程,学会心理实验结果陈述与分析的基本技能,能够撰写实验报告。
3.学时分配:24学时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
章节 |
主要内容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课外 |
其它 |
小计 |
第一章 绪论 |
实验心理学的由来 |
0.5 |
|
|
|
|
|
0.5 |
PPT |
实验心理学的科学性 |
1.5 |
|
0.5 |
|
|
|
2 |
什么是实验心理学 |
1 |
|
|
|
|
|
1 |
如何进行实验研究 |
1 |
|
|
0.5 |
|
|
1.5 |
第二章 实验设计的基本问题 |
实验中的变量及控制 |
3 |
|
0.5 |
0.5 |
|
|
4 |
PPT |
学生实验1:走迷津实验——实验中的变量分析 |
|
2 |
|
|
|
|
2 |
实验研究的效度与信度 |
2 |
|
|
|
|
|
2 |
第三章 实验设计 |
实验设计概述 |
1 |
|
|
|
|
|
1 |
PPT |
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1 |
3 |
|
|
1 |
0.5 |
|
4.5 |
学生实验2: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 |
|
2 |
|
|
|
|
2 |
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2 |
2 |
|
0.5 |
1 |
|
|
3.5 |
第四章 心理物理法 |
感觉阈限及测量 |
2 |
1 |
|
|
|
|
3 |
PPT 演示实验 |
学生实验3:两点阈的测量——最小变化法 |
|
2 |
|
|
|
|
2 |
学生实验4:恒定刺激法测量重量差别阈限 |
|
2 |
|
|
|
|
2 |
阈上感觉的测量 |
2 |
|
0.5 |
|
|
|
2.5 |
学生实验5: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量表 |
|
1 |
|
|
|
|
1 |
学生实验6:对偶比较法制作心理量表 |
|
1 |
|
|
|
|
1 |
心理物理函数 |
1 |
|
|
|
|
|
1 |
信号检测论 |
2 |
|
|
|
|
|
2 |
学生实验7:信号检测在记忆实验中的应用 |
|
2 |
|
|
|
|
2 |
第五章 反应时 |
反应时的研究历史 |
0.5 |
|
|
|
|
|
0.5 |
PPT 演示实验 |
反应时研究的基本问题 |
2 |
|
|
|
|
|
2 |
学生实验8:视觉简单反应时与选择反应时 |
|
2 |
|
|
|
|
1 |
反应时新法 |
2 |
|
|
|
|
|
2 |
第六章 心理实验 |
感觉实验 |
1 |
|
|
|
|
|
1 |
PPT |
知觉实验 |
2 |
|
|
|
|
|
2 |
学生实验9:深度知觉 |
|
2 |
|
|
|
|
2 |
记忆实验 |
1 |
|
1 |
|
|
|
2 |
思维与问题解决 |
1 |
|
1 |
|
|
|
2 |
情绪实验 |
2 |
|
|
|
|
|
2 |
学生实验10:九孔仪(情绪与工作绩效) |
|
2 |
|
|
|
|
2 |
个体差异 |
1 |
|
|
|
|
|
1 |
学生实验11:划消实验 |
|
1 |
|
|
|
|
1 |
社会心理 |
1 |
|
|
|
|
|
1 |
环境心理 |
1 |
|
|
|
|
|
1 |
学生实验12:个人空间圈 |
|
2 |
|
|
|
|
1 |
发展与教育心理 |
1 |
|
|
|
|
|
1 |
心理咨询与治疗 |
1 |
|
|
|
|
|
1 |
学生实验13:综合设计类实验 |
|
2 |
|
1 |
|
|
3 |
合计 |
38.5 |
24 |
4 |
5 |
0.5 |
|
72 |
|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先行课程为普通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实验与实验设计课程为心理学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郭秀艳、杨治良著《基础实验心理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参考书目:
1. 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11
2. 坎特威茨等 《实验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孟庆茂 《实验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 朱 滢 《实验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5. 杨治良 《实验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6. 张学民 舒华 《实验心理学纲要(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03
7. (美)Roger. R. H. 白学军等译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 2004.01
8. 周 颖 《心理实验室——走进实验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0
9. (美)索尔索 张奇等译《实验心理学:通过实例入门(第七版)》 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4.09
10. (加)Keith. E. S. 范照等译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如何正视心理学》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5.02
11. 舒 华《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2. 杨博民 《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13. 才让措 《心理学实验指导》 西南交大出版社 2006.10
(九)说明(在此部分可做一些补充说明。)
三.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绪 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实验心理学产生的条件及其在心理学学科发展中的地位
2.把握实验法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系中的地位
3.了解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
4. 建构本课程学习体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验心理学的由来
一、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影响
(一)哲学的影响
(二)自然科学的影响
1、生理学
2、物理学
3、天文学
二、实验心理学发展重大事件(19世纪中叶至今)
三、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学发展中的地位
第二节 实验心理学的科学性
一、科学方法的特征
(一)非科学方法的特点
1、第一种确立信念的方式是听信权威之言
2、第二种确立信念的方式是注意凝聚
3、第三种信念确立的方式是先验
○(二)科学方法的特点
1、科学方法的第一个特征是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
2、科学方法的第二个特征是能够自我校正。
(三)实验心理学和科学方法
二、实验法的方法学地位
(一)观察法
1、观察法的要点
2、对观察法的评价
(二)相关法
1、相关研究的要点
2、对相关研究法的评价
(三)△实验法
1、什么是实验
(1) 实验假设和推论
(2)实验变量
(3)实验控制
2、实验法的评价
第三节 什么是实验心理学
一、实验心理学的界定
广义的实验心理学即“实验的心理学”。
狭义界定的主要就是指实验法,称为“心理实验学”更为恰当。
二、本课程的说明
1.体系
第一章——第 五 章: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渔
第六章——第十四章:各个领域的心理实验——鱼
第十五章:心理实验仪器——渔网
2. 本课程的内容
3. 本课程目的
三、对实验心理学的认识误区
(一)实验心理学万能吗?
(二)实验心理学背离真实生活吗?
第四节 如何进行实验研究
一、实验中的道德问题
(一)实验心理学的一般伦理
△(二)研究人类被试的原则
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2.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
3.保护被试免遭伤害
4.保密原则
(三)使用动物被试的原则
二、心理实验的程序
(一)课题的确定
1.课题的来源
2.实验类型的确定
3.提出假设
(二)被试的选择
1.依问题的性质选择被试
2.依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来选择被试
(三)实验因素的控制
(四)实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和综合(心理统计)
1.心理学研究的资料类别
2.研究资料的整理与解释
(五)撰写实验报告
实例分析: 实验心理学研究举例——拉坦的社会浪费研究
第二章 实验设计基本问题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自变量、因变量及额外变量的含义及其控制方法
2. 掌握评判实验研究的效度与信度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
一、变量:实验的基本特征
二、自变量
(一)自变量的分类
1.作业变量
2.环境变量
3.被试变量
(二)对自变量的操纵(控制)
1. 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
2. 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三、因变量
(一)因变量的分类
1.客观指标
2.主观指标主要是指被试的口语记录。
(二)对因变量的控制
1.反应控制
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
3.避免量程限制
四、控制变量
(一)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
1.实验者效应
2.要求特征
(二)额外变量的控制
1. 排除法
2. 恒定法
3. 匹配法
4. 随机化法
5. 抵消平衡法
6. 统计控制法
第二节 实验研究的效度与信度
一、 实验研究的效度
(一)内部效度
1.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2.零结果对内部效度问题的提示
(二)外部效度
二、实验研究的信度
(一)影响实验信度的因素
(二)○实验信度的验证
1、统计验证
2、实验验证
学生实验一 实验中的变量分析——学习走迷津实验
学生实验报告的写法
第三章 实验设计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各类实验设计类型的特点
2. 掌握通过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控制的思想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验设计概述
一、实验设计的概念
二、实验设计的内容
三、实验设计的类型
第二节 ○△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Ⅰ——分配被试的奥秘
一、被试间设计
1.匹配设计
2. 随机化设计
二、被试内设计
1. 顺序效应
2. 平衡技术
(1)ABBA 设计
(2)拉丁方设计
三、混合设计
(一)混合设计举例一
(二)混合设计举例二
学生实验二: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被试内设计
第三节 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Ⅱ
一、○△真实验设计
(一)真实验设计之一:单变量实验设计
1. 单变量实验实例——阅读训练
2. 实验组与控制组
(二)真实验设计之二:多变量实验设计——变量多力量大
1. 多因素实验设计
(1)多因素实验的优点
(2)多因素设计的表述方式
(3)双因素设计:双因素析因设计
2. 多因变量实验
(三)真实验设计之三——小众冲击波:小样本设计
1. A-B-A设计(A-B-A-B设计)
2. 多基线设计
二、准实验与非实验设计
(一)含义与适用范围
1、准实验
2、非实验
(二)准实验研究范例
1、利用“餍足”程序对精神病人的储藏行为进行控制的研究
2、驾驶员严惩制度与交通死亡人数的研究
3、吸烟与健康----相关研究中的因果判断
(三)非实验研究范例
1、地位与距离——自然观察
2、丢信方法与MUM效应——基于现场的研究
3、饮食习惯与“美丽女人”的理想化形象——对历史趋势的实验性研究
学生实验三:实验设计——品酒实验
第四章 心理物理学方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传统与现代心理物理学对感觉阈限的测量
2. 心理量表的建立
3. 心理物理函数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感觉阈限及测量
一、什么是感觉阈限
二、○△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方法
(一)最小变化法
1.绝对阈限的测量
2. 差别阈限的测量
3.误差控制
4. 最小变化法的变式——阶梯法
学生实验四:两点阈的测量
(二)恒定刺激法
1.具体作法
2.绝对阈限的计算
3.差别阈限的计算
(1)三列反应的差别阈限的计算
(2)两类反应差别阈限的计算
4、误差与控制
学生实验五:恒定刺激法测重量差别阈限
(三)平均差误法
1.实验程序
2.阈限计算
3、误差与控制
学生实验六:长度差别阈限
(四)测量阈限的三种方法的比较
第二节 阈上感觉的测量
一、顺序量表的建立
(一)等级排列法
(二)对偶比较法
二、等距量表的建立
(一)○POZ 转换得到等距量表
(二)感觉等距法
(三)差别阈限法
学生实验七:颜色爱好实验——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量表
学生实验八:颜色爱好实验——对偶比较法制作心理量表
三、比例量表的建立
(一)分段法
(二)数量估计法
学生实验九:等比量表制作
四、三种量表法的比较
第三节 ○△心理物理函数
一、韦伯定律
(一)韦伯分数和韦伯定律
(二)韦伯定律的修正
二、费希纳定律
(一)费希纳定律的推导
(二)费希纳定律的改进
(三)费希纳定律的成立条件
三、史蒂文斯定律
(一)幂定律的提出
(二)幂定律的发展
(三)数量估计法与幂定律的应用
1、情绪研究中的应用
2、社会舆论的测定
第四节 信号检测论
一、信号检测论引入的原由
1.刺激出现的概率(先定概率)
2.反应代价
二、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
(一)信号检测理论的由来
1、电子侦察系统中的信号检测问题
2.人类感知过程的信号检测问题
(二)○信号和噪音及其分布
(三)决策标准
三、△信号检测论的两种独立指标
(一)辨别力指标
(二)反应偏向
1.似然比β
2.报告标准C
四、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
五、认知研究中的应用
学生实验十:信号检验的应用
第五章 反应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三类反应时
2. 减数法、加数法、开窗实验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反应时的研究历史
一、反应时研究的开端----在天文学上的研究历史
二、反应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历史
三、反应时测量的发展
第二节 反应时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一)简单反应时
1、听觉简单反应时
2、视觉简单反应时
(二)选择反应时与辨别反应时
学生实验十一:反应时演示实验
二、速度-准确性权衡
(一)速度-准确性权衡的例证
(二)速度-准确性权衡与实验信度
三、影响反应时的其他因素
(一)刺激变量
(二)机体变量
第三节 反应时新法
一、减数法
(一)减数法的原理
(二) 减数法的应用
1、证明心理旋转存在的实验
2、证明短时记忆视觉编码的实验
学生实验十二:视觉简单反应时与选择反应时
二、○加因素法
(一)加因素法的原理
(二)加因素法的应用
学生实验十三:斯皮尔伯格信息提取实验
(三)开窗实验
第六章 心理实验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各类心理实验的常用变量与设计模式
2. 掌握心理学研究部分经典实验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感觉实验
一、视觉研究中的基本变量
(一)自变量
1、刺激变量
2、背景条件
3、被试者特点
(二)控制变量
1、累积效应
2、其他控制变量
(三)因变量
1、可直接处理的因变量
2、不可直接处理的因变量
二、典型研究之一——颜色视觉
1、颜色的基本特征
2、颜色对比
3、演示实验:颜色混合
三、典型研究二——感觉剥夺实验
第二节 知觉实验
一、基本变量
(一)自变量
1、刺激的定量变化
2、刺激的定性变化
(二)因变量
1、语言描述
2、时间测量、反应时和其他
3、因变量的控制
(三)控制变量
1、一般的控制变量
(1)非自变量刺激的物理量
(2)被试的机体因素
2、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排除法
恒定法
实验设计法
二、典型研究之一——时序知觉
(一)“同时”与”不同时”
(二)“顺序”
三、典型研究之二——无觉察知觉
(一)无觉察知觉的提出
1、神经病理案例
(1)盲视
(2)单侧忽视
2、认知实验
(1)Stroop 启动实验
(2)实验性分离
(二)无觉察知觉的实验逻辑
1、实验目的
2、意识觉察阈限的假设
(1)分离假设
(2)主观阈限和客观阈限假设
(三)研究方法
1、自变量
2、因变量
3、控制变量
第三节 记忆实验
一、记忆实验的基本变量和材料
(一)自变量
1、刺激材料的性质;
2、刺激材料的呈现方式:刺激呈现的速度、间隔时间的长短;刺激的空间位置和距离;学习的遍数和时间等;
3、刺激作用的感觉通道或方式,实验的干扰条件;
4、实验研究要求回忆还是再认,或其他方式;
5、指导语;
(二)因变量
1、回忆类实验
2、再认类实验
(三)控制变量
二、典型研究之一——部分报告法
(一)全部报告法
学生实验十五:全部报告法——你能记住多少?
(二)部分报告法
学生实验十六:部分报告法
三、典型研究之二——错误记忆
1、实验程序
2、实验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四节 思维与问题解决
一、思维研究中的各种变量
(一)因变量
1、在限定时间内有多少被试解决了问题。
2、第二个指标:潜伏期
3、第三个指标:问题解决的质量
(二)自变量
1、问题呈现方式
2、其他
(三)控制变量(Control Variable)
二、典型研究之一——酝酿期真的存在吗?
三、典型研究之二——鸟有数的概念吗?
第五节 情绪实验
引言
情绪研究的困难之一
情绪研究的困难之二
一、情绪实验研究的传统方法
1、印象法
2、表现法
二、情绪实验研究的变量
(一)认知变量
1、情境变量
2、认知解释
3、自我报告
(二)行为变量
1、动物情绪研究中的行为变量
2、人类情绪研究中的行为变量
(三)生理变量
1、损伤法
2、电刺激法
3、化学刺激法
三、典型研究之一——动物习得性无助
1、实验程序
2、实验结果
四、典型研究之二——情绪的三因素实验
(一)沙赫特与辛格(1962)情绪三因素理论
(二)实验变量与过程
(三)预测
(四)实验结果
(五)结论
学生实验十七:九孔仪(情绪与工作绩效)
第六节 个体差异
一、概述
二、典型研究——双胞胎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布沙尔和林垦的研究
1、研究过程与结果
2、分析
3、结论
学生实验十八:划消实验
第七节 社会心理研究
一、责任扩散实验
1、研究起因
2、癫痫发作实验
二、认知失调理论
1、理论简介
2、实验假设
3、诱导服从实验
第八节 环境心理学
一、基本变量
(一)自变量
(二)因变量
(三)控制变量
二、典型研究之一——拥挤
(一)动物的拥挤研究
(二)人类的拥挤研究
1、相关研究
2、现场研究
3、实验室研究
三、典型研究之二——个人空间圈
(一)操作性定义
(二)个人空间圈的测量方法
1、自然观察法
2、适宜人际距离量表和止步距离法
(三)个人空间圈实验的设计
1、个人空间圈被侵入的设计
2、侵入他人个人空间圈的设计
(四)个人空间圈影响因素的研究
1、性别因素
2、年龄因素
3、情境因素
4、文化差异
学生实验十九:神奇的气泡——个人空间圈
第九节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一、典型研究之一——接触安慰
1.实验方法
2.实验结果
二、典型研究之二:迷信的鸽子
1.理论假设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
二、典型研究之三——内隐学习
1.期望效应
2.理论假设
3.实验方法
4.实验结果
5.讨论
6.研究意义
第十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
诊断标签
1.理论假设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本研究的意义
学生实验二十:综合设计实验
大纲制订人:曲 苒
大纲审订人:朱金卫
制订日期:2010年6月30日
《心理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2020
课程名称:心理统计学
英文名称:Psychological Statistics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总 学 时:54
学 分:3
适用对象:心理咨询专科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心理统计学是应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统计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是数理统计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本课程是心理咨询(专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心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SPSS for Windows在心理统计中的应用,初步具备从事心理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测量、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科研论文的阅读与撰写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相关分析、样本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
难点:样本分布、假设检验、方差分析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
(五)实践环节
1.名称:上机
2.主要内容与要求
数据文件的建立与编辑:熟练掌握对数据文件的建立、编辑等的具体操作工作。
数据整理:掌握对数据文件的拆分、合并工作,数据的分类汇总及加权处理等操作。
基本统计分析:掌握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平均数、标准差、相关分析以及数据探索等基本统计分析的方法及操作步骤。
假设检验:掌握对不同条件下样本数据统计量特征的显著性检验的操作。
方差分析:掌握被试内实验设计、被试间实验设计的数据处理操作。
3.学时分配:9课时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
章节 |
主要内容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课外 |
其它 |
小计 |
1 |
绪论 |
2 |
|
|
|
|
|
2 |
多媒体教学 |
2 |
统计图表 |
2 |
1 |
|
|
|
|
4 |
多媒体教学 |
3 |
集中量数 |
2 |
1 |
|
|
|
|
3 |
多媒体教学 |
4 |
差异量数 |
3 |
1 |
|
1 |
|
|
4 |
多媒体教学 |
5 |
相关分析 |
5 |
1 |
|
1 |
|
|
6 |
多媒体教学 |
6 |
概论分布 |
5 |
1 |
|
|
|
|
6 |
多媒体教学 |
7 |
参数估计 |
7 |
1 |
|
1 |
|
|
9 |
多媒体教学 |
8 |
假设检验 |
7 |
1 |
|
1 |
|
|
9 |
多媒体教学 |
9 |
方差分析 |
7 |
2 |
|
1 |
|
|
10 |
多媒体教学 |
合计 |
40 |
9 |
|
5 |
|
|
54 |
|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同时要预先修完普通心理学、教育学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具备一定的心理与教育理论基础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心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SPSS for Windows在心理统计中的应用,为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测量、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本课程拟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张厚粲教授主编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新编》,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参考书:
1.张敏强主编:《教育与心理统计学(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王孝玲主编:《教育统计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卢文岱主编:《SPSS for Windows(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九)说明
考核方式:考试
三.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心理统计学的定义、发展历史、研究内容、选择使用统计方法的步骤;理解统计数据的基本类型,以及一些基本概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统计概论
1.什么是统计学
2.心理统计研究数据的特点
△ 第二节 心理统计研究的内容
1. 描述统计
2. 推理统计
3. 实验设计
第三节 心理统计的发展
1. 统计学的发展历程
2. 统计在心理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 心理统计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
△第四节 心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1. 数据类型
2. 变量、观测值、随机变量
3. 总体、样本和个体
4. 次数、比率、频率与概率
5. 参数与统计量
第二章 统计图表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整理统计数据的排序与分组方法;理解各种统计图表的基本结构及制作要求;熟悉绘制各种统计图表,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和研究需求,灵活运用统计图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数据的初步整理
1.数据排序
2.统计分组
3.统计表
4.统计图
△○第二节 次数分布表
1. 简单次数分布表
2. 分组次数分布表
3. 相对次数分布表
4. 累加次数分布表
5. 双列次数分布表
第三节 次数分布图
1. 直方图
2. 次数多边形图形
3. 累加次数分布图
4. 累加曲线
第四节 其他类型的统计图表
1. 其他常用的统计表类型
2.其他常用的统计图类型
第三章 集中量数
一、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各种集中量数的含义、性质和作用,熟练掌握集中量数的计算方法,恰当应用集中量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算术平均数
1.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平均数的特点与意义
3.计算算术平均数的原则
△第二节 中位数和众数
1. 中位数
2. 众数
3. 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其他集中量数
1. 加权平均数
2. 几何平均数
3. 调和平均数
第四章 差异量数
一、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各种差异量数的含义、性质和作用,熟练掌握百分位差、四分位差、平均差和标注差、方差的计算方法,恰当应用差异量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离中趋势。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全距与百分位差
1.全距
2.百分位差
3.四分位差
△○第二节 平均差、方差、标准差
1.平均差
2.方差、标准差
3.标准差的应用
△第三节 差异量数的选用
1.优良差异量数具备的标准
2.各种差异量数优缺点比较
3.各种差异量数之间的关系
4.如何选用差异量数
第五章 相关分析
一、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相关、散点图、相关系数的类别及含义;理解各类相关系数的意义及适用条件;熟练掌握常用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恰当应用各类相关系数进行相关分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相关、相关系数与散点图
1.什么是相关
2.相关系数
3.散点图
△○第二节 积差相关
1.积差相关的概念及适用资料
2.计算积差相关的基本公式
3.相关系数的合并
△○第三节 等级相关
1.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2.肯德尔等级相关
第四节 质与量相关
1.点二列相关
2.二列相关
3.多列相关
第五节 品质相关
1.四分相关
2.Φ系数
3.列联表相关
△○第六节 相关系数的选用与解释
1.如何选用相关系数
2.相关系数的解释
3.相关系数的特殊用途
第六章 概率分布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掌握有关概率的基本知识;理解常用概率分布的基本特征;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的具体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率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概率
2.概率的基本性质
3.概率分布类型
△第二节 正态分布
1.正态分布特征
2.正态分布表的编制与使用
3.正态分布理论在测验中的应用
△第三节 二项分布
1.二项试验与二项分布
2.二项分布的性质
3.二项分布的应用
△○第四节 样本分布
1.正态分布与渐进正态分布
2.t分布
3.χ2分布
4.F分布
第七章 参数估计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参数估计的类型。理解参数估计的意义与原理;掌握点估计与区间估计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点估计、区间估计与标准误
1.点估计的定义
2.良好估计量的标准
3.区间估计与标准误
△○第二节 总体平均数的估计
1.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步骤
2.总体方差已知时,对总体平均数的估计
3.总体方差未知时,对总体平均数的估计
△○第三节 标准差与方差的区间估计
1.标准差的区间估计
2.方差的区间估计
3.二总体方差之比的区间估计
第四节 相关系数的区间估计
1.积差相关系数的抽样分布
2.积差相关系数的区间估计
3.等级相关的区间估计
第五节 比率及比率差异的区间估计
1.比率的区间估计
2.比率差异的估计估计
第八章 假设检验
一、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假设检验的一般原理和步骤;掌握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方差、标准差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各类相关系数的检验,比率的显著性检验方法与步骤。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假设检验的原理
1.假设与假设检验
2.假设检验的小概率原理
3.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
4.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
5.假设检验的步骤
△○ 第二节 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
1.总体正态、总体方差已知,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
2.总体正态、总体方差未知,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
3.总体非正态,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
△○第三节 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1.两总体正态、两总体方差已知,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2.两总体正态、两总体方差未知,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3.两总体非正态,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第四节 方差的显著性检验
1.样本方差与总体方差的差异检验
2.两个样本方差之间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第五节 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1.积差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2.其他类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3.相关系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第六节 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1.比率的显著性检验
2.二比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第九章 方差分析
一、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方差分析的一般原理,掌握完全随机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的步骤;熟悉事后检验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步骤
1.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2.方差分析的基本过程与步骤
3.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
4.方差分析中的方差齐性检验
5.与方差分析有关的实验设计问题
△○第二节 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1.各实验处理组样本容量相同
2.各实验处理组样本容量不同
3.利于样本统计量进行方差分析
△○第三节 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1.随机区组设计
2.随机区组设计的数据分析
△第四节 事后检验
1.为什么不能用t检验对多个平均数的差异进行比较
2.N-K检验法
大纲制订人:李明军
大纲审定人:曲 苒
制订日期:2010-7-1
《心理测量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20207
课程名称:心理测量学
英文名称: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总 学 时:54
学 分:3
适用对象:心理咨询专科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心理统计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心理测量学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属于定量研究方法类课程,包括心理测量的理论和心理测量的具体方法两部分。通过心理测量理论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心理测量史,理解心理测量的性质,掌握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概念及估计,了解测验编制的基本方法,掌握测验分数的解释方法等。通过心理测量具体方法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有关智能量表,人格量表等量表的内容,测验方法,记分和解释等,获得基本的测验实施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熟练掌握不同种类心理测验的实际应用功能和方法。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典测验理论的基本假设、信度、效度、项目分析、常模参照测验、目标参照测验、测验的编制与实施、常用测验介绍
难点:经典测验理论的基本假设、信度、效度、测验的编制与实施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
(五)实践环节
1.名称:上机
2.主要内容与要求
智力测验:掌握瑞文推理智力测验、韦氏智力测验的实施步骤、计分及结果解释。
人格测验:掌握MMPI、EPQ、16PF人格测验的实施步骤、计分及结果解释。
心理健康测验:掌握SCL-90、SAD等心理健康测验的实施步骤、计分及结果解释。
3.学时分配:9课时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
章节 |
主要内容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课外 |
其它 |
小计 |
1 |
心理测量概论 |
4 |
|
|
|
|
|
4 |
多媒体教学 |
2 |
经典测验理论的基本假设 |
4 |
|
|
|
|
|
4 |
多媒体教学 |
3 |
测量信度 |
6 |
|
|
|
|
|
6 |
多媒体教学 |
4 |
测量效度 |
6 |
|
|
|
|
|
6 |
多媒体教学 |
5 |
测验的项目分析 |
3 |
|
|
|
|
|
3 |
多媒体教学 |
6 |
心理测验的编制与实施 |
6 |
|
|
|
|
|
6 |
多媒体教学 |
7 |
测验分数的解释 |
3 |
|
|
|
|
|
3 |
多媒体教学 |
8 |
测验等值 |
2 |
|
|
|
|
|
2 |
多媒体教学 |
9 |
目标参照测验 |
2 |
|
|
|
|
|
2 |
多媒体教学 |
10 |
智力测验 |
3 |
3 |
|
|
|
|
6 |
多媒体教学 |
11 |
人格测验 |
3 |
3 |
|
|
|
|
6 |
多媒体教学 |
12 |
心理健康测验 |
3 |
3 |
|
|
|
|
6 |
多媒体教学 |
合计 |
45 |
9 |
|
|
|
|
54 |
|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要预先修完普通心理学、心理统计学等课程,具备一定的心理与教育理论基础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心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测验组织实施,为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校心理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戴海崎,张锋,陈雪枫.心理与教育测量.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参考书:
1. 郑日昌,蔡永红,周益群.心理测量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 金瑜主编. 心理测量.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九)说明
考核方式:考试
三.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心理测量概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测量的基本性质及其要素,测量量表的四种水平,心里测量的本质、基本条件及功能,心理测量的发展以及心理测量的道德准则等内容,对心理测量有一个概括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一般测量解析
1.测量(Measurement)概论
2.测量的分类
3.心理测量的种类
4.测量与测验(Test)、考试(Examination)、评价(Evaluation)联系与区别
△○ 第二节 测量的要素及量表类型
1.测量的要素
2.量表类型
△ 第三节 心理测量的本质、基本条件及功能
1.心理测量的本质
2.编制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
3.心理测量的功能
△第四节 心理测量发展简史
1. 主观经验性考试阶段(1864年以前)
2. 客观标准化测验阶段(1864年——1940年)
3. 客观测验的深入发展阶段(1940年——)
4. 西方心理测量的发展
5. 心理测验在我国的发展
第五节 心理测量的道德准则
1.心理测量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2.心理测量工作者的道德准则
第二章 经典测验理论的基本假设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经典测验理论的基本假设,心理特之及其特性,心里测量的误差和种类,以及真分数的含义等内容。
二、教学内容
△○ 第一节 心理特质(Trait)及其可测性假设
1.经典测验(Classical Test Theory ,CTT)理论
2.特质假设
△○第二节 测量误差及其来源
1. 测量误差的含义
2.误差种类
3.误差来源
△○第三节 真分数模型及其假设
1. 真分数的含义
2.真分数数学模型解析
3.经典测验理论的不足
第三章 测验信度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效度的含义,效度估计方法,了解影响信度与效度的关系,影响效度的因素以及提高信度的几种方法等内容。
二、教学内容
△○ 第一节 信度的意义
1.信度指实测值和真值相差的程度
2.信度指统计量与参数之间的接近程度
3.信度是指一种测验对相同的应试者再次测验时引起同样反应的程度
△○ 第二节 信度系数的计算
1.稳定性系数
2.等值性系数
3.等值稳定性系数
4.内部一致性系数
5.评分者的信度系数
△○ 第三节 提高测验信度的方法
1.信度系数以多大为宜
2.影响信度的因素
3.提高测验信度的方法
第四章 测验效度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效度的含义,效度估计方法,了解影响信度与效度的关系,影响效度的因素以及提高信度的几种方法等内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效度概述
1.效度的一般定义及其内涵
2.效度的统计与原理
3.效度与信度关系
△○第二节 效度的估计
1.内容效度
2.结构效度
3.实证效度
△第三节提高效度的方法
1.各种测量效度的要求
2.提高效度的方法
第五章 测验的项目分析
一、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测验难度和区分度的含义,以及难度、区分度的计算,了解难度、区分度对测验质量的影响等内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测验难度
1.难度
2.测验难度的计算
3.难度的转换
4.测验题目难度水平的确定
△○第二节 区分度
1.区分度的定义
2.区分度的计算
3.区分度与难度的关系
△○第三节 猜测问题与猜测率
1.客观测验题中的猜测问题与猜测率
2.项目难度受猜测影响的校正
第六章 测验的编制与实施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编制测验的基本程序,测验的实施过程及须注意的事项等内容。二、教学内容
△○ 第一节 编制心理与教育测验的基本程序
1. 确定测验的目的
2. 制定编题计划
3. 编辑测验项目
4. 测验与项目分析
5. 合成测验
6. 测验标准化
7. 鉴定测验
8. 编写测验说明书
△○第二节 测验的实施
1.测验的实施过程
第七章 测验分数的解释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测验分数的类型,常模及常模类型,以及测验分数的解释和常模的应用等内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分数与常模
1.分数的种类和含义
2.常模团体与常模
△○第二节 测验分数的解释
1.如何看待测验分数的意义
2.如何向受测者报告测验分数
第八章 测验等值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测验等值的实质和条件,掌握测验等值的基本计算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测验等值概述
1.测验等值来源于测量实践的需要
2.测验等值的实质
3.测验等值的条件
4.测验等值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二节 测验等值的基本计算方法
1. 百分位等值
2. 线性等值
第三节 常用测验等值设计介绍
1.随机分组——每组实施一个测验
2.随机分组——各测验对每组都实施
3.随机分组——每组各实施一个测验,锚测验向每组实施
4.非随机分组——每组各实施一个测验。锚测验向每组实施
第九章 目标参照测验
一、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目标参照测验的特殊意义,掌握目标参照测验的项目分析方法以及目标参照测验的信度与效度分析,熟悉目标参照测验分数的解释——分数分界点的确定。
二、教学内容
△ 第一节 目标参照测验概述
1.目标参照测验的产生
2.目标参照测验的的定义
△○ 第二节 目标参照测验的项目分析
1.内容范围的确定
2.测验项目的内容效度分析
3.测验项目的难度和区分度分析
第三节 目标参照测验的信度与效度
1.信度及其估计
2.效度及其估计
△第四节 测验分数的解释---分数临界点的确定
1.专家判断法
2.效标组预测法
第十章 智力测验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传统智力测验所依据的各种智力理论,理解智力测验存在的不足,掌握传统智力测验典型量表(比内量表、韦氏量表、瑞文推理测验)的性能,并学会使用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智力测验的一般问题
1.关于智力实质的理论研究
2.关于智力评估的实践探索
3.传统智力测验的若干问题
△○第二节 个体智力测验
1.比内量表
2.韦克斯勒量表
△○第三节 团体智力测验
1.陆军测验
2.瑞文推理测验
3.认知能力测验
第十一章 人格测验
一、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人格智力测验所依据的各种人格理论,以及人格测验的真实性问题,掌握人格测验典型量表(比内量表、韦氏量表、瑞文推理测验)的性能,并学会使用方法。理解人格测验中自陈量表和投射测验两类测验的优缺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格测量的一般问题
1.人格与人格测量
2.人格测量的真实性问题
△○第二节 自陈量表
1.自陈量表的编制及其特点
2.MMPI人格量表的使用
3.16PF 人格量表的使用
4.EPQ人格量表的使用
△○第三节 投射测验
1.投射测验及其理论基础
2.罗夏克墨迹测验简介
3.主题统觉测验简介
第十二章 心理健康测验
一、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特征,掌握常用心理健康测验工具使用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
2.心理健康的特征
△○第二节 常用心理健康的测验
1.SCL-90心理健康测验的使用
2.SAS 测验的使用
3.SDS 测验的使用
△○第三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3.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设置
4.学校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
大纲制订人:李明军
大纲审定人:朱金卫
制订日期:2010-7-1
《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20205
课程名称:人格心理学
英文名称: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理论课
总 学 时:36
学 分:2
适用对象:心理咨询普高生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基础理论课。学习本课程应具备必要的普通心理学、生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前导课程为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后续课程为变态心理学与心理咨询学。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发展的、系统的和实践的观点来认识人格结构、人格发展、人格评估等问题,形成科学人格观,培养学习者分析人格、理解人格、评估人格的能力。
1.了解和掌握人格心理学的产生及其发展的历史;
2.解和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现状及前景;
3.把握西方主要的几种人格心理学流派及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的理论观点,通过把握各种人格流派之间的分歧、论争、转换与更替,提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4.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提高自己的对他人和对自己的认识和调控能力,加深了解完善人格的途径;通过本课程的修习,学生能系统地获得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与技术;把握学校心理学的三大常见问题;学会运用学校心理学的基本技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规律与技术分析解决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认识人格的途径--人格理论(第二章);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第四章);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第五章);特质理论(第六章);认知理论(第九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课堂教学与原著阅读指导相结合方法,旨在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主体性。一方面,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理论介绍与案例分析相对应;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追踪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学术动态、撰写科研论文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考核方式为考试。评价方式力求使学生达到以基础知识掌握促应用、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理论的目的。其中:基础知识60% +科研论文20% +分析能力占20% =综合成绩
(五)实践环节
(无)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
章节 |
主要内容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课外 |
其它 |
小计 |
一 |
人格心理学概论 |
2 |
|
|
|
|
|
|
|
二 |
认识人格的途径--人格理论 |
2 |
|
|
|
|
|
|
|
三 |
人格心理学发展简史 |
2 |
|
|
|
|
|
|
|
四 |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
4 |
|
|
|
|
|
|
|
五 |
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
4 |
|
|
|
|
|
|
|
六 |
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 |
4 |
|
|
|
|
|
|
|
七 |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 |
8 |
|
|
|
|
|
|
|
八 |
人本主义流派的人格理论 |
6 |
|
|
|
|
|
|
|
九 |
认知流派的人格理论 |
4 |
|
|
|
|
|
|
|
合计 |
36 |
|
|
|
|
|
|
|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普通心理学是其基础;与儿童心理学一起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一门应用性的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和咨询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家提供工作手段。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郑雪,《人格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03月
参考书目:
高玉祥,《个性心理学(修订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美)伯格,《人格心理学》,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09月
陈少华,《新编人格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09月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彭舜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01月
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精)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06月
熊哲宏,《心灵深处的王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郭永玉,《孤立无援的现代人——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01月
高峰强等,《行为奥秘透视——华生的行为主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01月
彭运石,《走向生命的巅峰——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05月
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02月
三.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习者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了解西方、苏联及中国学者对人格概念的观点掌握人格的结构和特点,了解人格研究的基本设想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格的定义
1.“人格”一词的词源和早期历史
2. △○心理学上对人格的定义
3. △奥尔波特对人格的定义
4.郑雪对人格的定义
推介:电影《男孩不哭》(boys don’t cry)
第二节 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设想
△○宣尔(Hjelle L)、齐格安(Ziegler)分析人格心理学理论的维度:
1.自由意志对决定论
2.理性与非理性
3.整体论对元素论
4.素质论与环境论
5.主观性对客观性
6.前动性对反应性
7.稳态对异态
8.可知性与不可知性
9.可改变对不可改变
第三节 人格心理学的两大任务
1.理论任务
2.实践任务
第四节 人格研究的方法
1.一般方法论原则
2. △主要研究途径法
人格研究方法概观
14大类 |
52种方法 |
1.文化模式研究 |
1.社会规范分析 2.成语、格言、文艺作品分析 3.语言分析 4.心理描述(形容词核对、量表分析) |
2.生理记录 |
5.遗传分析 6.生物化学相关物 7.内分泌研究 8.体型研究 9.面型、动作分析 |
3.社会记录 |
10.个人档案记录 11.工作分析 12.时间分配 13.行为频率 14.社会测量 15.拓扑心理学(对人、对阻碍物的反应) |
4.个人记录 |
16.日记 17.自学系统指导 18.个人信件 19.主题写作 |
5.表情活动 |
20.第一印象 21.外表细致分析(快速摄影分析) 22.外表模式分析 23.字相学 24.风格分析 |
6.量表 |
25.等级量表 26.记分量表 27.心里图示 |
7.标准化测量 |
28.标准化问卷 29.心理测量(动作测验、迷津测验、语言测验等) 30、行为量表(想象、联想、情境测验等) |
8.统计分析 |
31.差别心理学 32.因素分析 33.内部因素分析 |
9.生活情景微型 |
34.时间样本 35.职业微型 36.欺骗性情景 |
10.实验室实验 |
37.一元记录 38.多元记录 |
11.预测 |
39.外观预报 40.趋势预报 |
12.深层分析 |
41.精神科晤谈 42.自由联想 43.梦的分析 44.催眠术 45.潜意识书写 46.幻想分析 |
13.理想型 |
47.理想的图式 48.文艺性格分类 |
14.综合法 |
49.辨别法 50.匹配法 51.全过程分谈 52.个案分析 |
第二章认识人格的途径--人格理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习者从理论上了解人格理论的性质,形成对人格理论的全面正确的认识;了解人格理论中尚有争议的问题,并学会从多角度对人格理论进行评价。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格理论的性质
1. ○人格理论的人性观及其背景
2.人格理论要回答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3.人格理论是一种对人的看法、又是研究的策略
第二节 人格理论中有争议的几个问题
1.如何看待人性
2.人的行为由内部决定的、还是由外部决定的
3.如何看待自我
4.怎么看待潜意识
5.时间对行为的影响
第三节 如何对人格理论做出评价
1.应分析其价值
2.评价维度
3.重要性、详尽性
4.简约性
5.可操作性
6.激发性
第三章 西方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简史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习者能清楚西方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线索,对古代哲学、医学、生理学以及早期心理学中对人格的研究有所了解,认识到西方人格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界关于人格的研究
1.柏拉图
2.亚里士多德
3.托马斯•阿奎那
第二节 古代医学家、生理学家关于人格心理学的研究
1.希波克拉特的人格体液人格学说
2.罗马时期关于人格的研究
3.加尔和施普斯海姆的颅相说
4.心理测量和个别差异的研究
5. △西方人格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第四章 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习者能对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理论观点、重要贡献和影响及其局限有所了解和把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弗洛伊德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
2.思想渊源
第二节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脑解剖模型)
1. △○心理地形说
2. △○潜意识的内容
3. △○潜意识的实质
4. △○潜意识的特征
5. ○潜意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人格发展的动力
1. △○本能理论
2. △○焦虑
3. △○自我防御机制
第四节 人格发展与人格适应
1. △○人格发展理论
2.人格的适应
第五节 人格结构论
1. △○人格结构的划分及其内涵
2. △○自我
3. △○超我
4. △○快乐原则、现实原则、至善原则
5. ○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评价
第六节 相关研究
1.梦
2. △○情结
3.幽默
第五章 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使学习者了解新精神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的内容,通过对比发现新精神分析学家观点的共同之处,对几位主要的新精神分析学家关了人格的主要观点形成清楚的印象。
2.使学习者能掌握阿德勒和荣格的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通过对比,了解他们与弗洛伊德观点的分歧所在。
3.使学习者了解并掌握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派的主要人格观点,并了解安娜•弗洛伊德与弗洛伊的理论的继承关系,并掌握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 ○新精神分析的内涵
2. ○新精神分析产生的背景
3.新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第二节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1. △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理论体系
2.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第三节 精神分析自我学派的人格观
1.安娜•弗洛伊德的思想
2. △○埃里克森的人格学说
第四节 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人格观
1. ○霍妮的人格理论
2.沙列文的人际关系说
3.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第五节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相关研究
1. △焦虑与应对策略
2. △挫折与攻击
3.依恋
第六章 人格的特质理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习者能够了解人格特质理论的主旨,清楚几位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重点把握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观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
1.生平与著作
2.主要的理论观点
第二节 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
1.特质及其分类
2. ○特质的因素分析方法
3. △人格的发展
第三节 特质论的发展、争论与评价
1. △○大五人格因素
2. ○对特质论的批评与辩护
3.对特质论的简评
第四节 特质理论的相关研究
1.成就需要
2.情绪
3.社交焦虑
第七章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习者了解行为主义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清楚三个阶段的理论发展演进的线索和脉络,对华生和斯金纳的人格理论有个清楚的认识,并了解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的新近的相关研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行为主义理论的发展
1.行为主义理论发展的三阶段
2.行为主义理论三阶段发展变化的线索
第二节 行为主义者关于人格的理论
1.华生
2.多拉德与米勒的刺激-反应论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第三节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的相关研究
1.性别角色行为的个性差异
2.攻击性的观察学习
3.习得的无助
4.控制点
第八章 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习者了解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的背景,对人本主义的主旨有个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并重点掌握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思想。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1.人性观
2.方法论
3.时代背景
第二节 马斯洛人本主义人格论观点
1.生平、著作
2.动机论
3.人的潜能和价值
4.自我实现论和高峰体验
5.对马斯洛人格理论的评价
第三节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人格论体系
1.罗杰斯传略
2.人格的“自我理论”
3.患者中心疗法
4.教育改革
5.对罗杰斯人格理论的评价
第四节 罗洛梅的人格体系
1.生平与著作
2.主要观点
3.简要评价
第五节 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
1.生平与著作
2.个人建构理论
3.简要评价
第六节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相关研究
1.孤独
2.自尊
第九章 人格认知理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习者对人格的认知理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把握凯利的个人建构论的主要观点,理解米契尔的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认知主义的兴起
第二节 凯利的个人建构论
1.生平与个人建构论的发展
2. △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
3.评价
第三节 米契尔的社会认知理论
1.生平与著作
2.五种人格的认知变量
3.认知原型理论
4.关于满足延迟的研究
5.评价
第四节 人格认知论的相关研究
1.性别图式
2.抑郁图式
3.归因图式
大纲制订人:张婉莉
大纲审定人:刘如平
制订日期:2010年6月
《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20211
课程名称:心理咨询与治疗
英文名称: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总 学 时:90
学 分:5
适用对象:心理咨询专科
先修课程:人格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心理测量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心理咨询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心理咨询专业的主干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一门助人自助的应用性心理学课程,它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改变求助者的认识偏差、情绪困扰、行为问题、身心症状,促进人心理与行为的不断成熟和人格的不断完善。本课程对于培养心理咨询人才具有理论功底和操作能力具有核心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原理。
能力目标: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技术和形成初步能力。
态度目标:坚持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价值取向和职业操守。
教学性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教学条件:个体咨询室、多媒体设备、影像资料、教材、实训手册。
教学实践:课堂实训、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教学中的重点章节:第二章,心理咨询的基本原理;第三章,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通用技术;第四章——第十章,心理咨询与治疗各流派的理论和技术。
本课程教学中的难点章节:第二章,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原理;第四章,精神分析疗派的理论与技术;第四章,交互作用疗派的理论与技术;第六章,来访者中心疗派的理论与技术;第七章,格式塔疗派的理论与技术;第十章,家庭疗法;第十一章,现代疗法(森田疗法、叙事疗法、短程疗法、游戏疗法、积极疗法等)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模拟演练、影视赏析等。
教学所需软硬件资源:多媒体设备、影视资料、心理咨询室。
(五)实践环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是心理咨询专业课程群落的主干课程之一,亦是培养学生心理咨询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需要做到“今天的学习与今天的应用”结合。
1.名称:随堂实训、咨询方案设计、影视赏析、咨询室模拟等
2.主要内容与要求:
(1)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会谈技术进行随堂实训。
(2)在绪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原理、各疗派等章节插入心理电影赏析。
(3)做方案设计和咨询室实地演练。
3.学时分配
总课时90课时,其中理论教学60课时,实践教学30课时。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
章节 |
主要内容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课外 |
其它 |
小计 |
1 |
绪论 |
2 |
|
|
|
|
2 |
|
心理电影赏析 |
2 |
心理咨询的基本原理 |
4 |
2 |
|
|
|
|
|
多媒体 |
3 |
心理咨询的会谈技术 |
4 |
6 |
|
|
|
|
|
课堂与咨询室实训 |
4 |
精神分析疗派 |
6 |
|
2 |
|
|
2 |
|
心理电影赏析 |
5 |
交互作用疗派 |
4 |
|
2 |
|
|
|
|
视频、多媒体 |
6 |
来访者中心疗派 |
4 |
|
2 |
|
|
2 |
|
心理电影赏析 |
7 |
格式塔疗派 |
4 |
|
2 |
|
|
|
|
多媒体 |
8 |
行为疗派 |
4 |
|
2 |
|
|
|
|
多媒体 |
9 |
认知疗派 |
4 |
|
2 |
|
|
|
|
多媒体 |
10 |
家庭治疗 |
8 |
4 |
|
|
|
|
|
课堂与咨询室实训 |
11 |
现代疗派 |
12 |
|
|
|
|
|
|
多媒体 |
12 |
展望 |
4 |
|
|
|
|
|
|
|
合计 |
60 |
12 |
12 |
|
|
6 |
|
90 |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学习本课程必须完成了心理学基础课程学习,它的先修课程主要是《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后续课程有《心理咨询员技能》(包括沙盘治疗、生物反馈技术等)、《学校心理学》等课程。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心理咨询与治疗》,许燕,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
《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训手册》,刘如平内部印刷,2009年
主要参考书目:
1.《心理咨询与治疗》,江光荣,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
2.《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郑日昌江光荣 伍新春,高教出版06年
3.《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Gerald Corey,石林译,中国轻工出版社2000年
4.《心灵飞舞》,李子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5.《焦点咨询对话录》,杨风池,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
6.《你有几个灵魂》,朱建军,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7.《登天的感觉》,岳晓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电子以及CAI课件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材料:
本课程作为院级精品课程所提供的网上资源
(九)补充说明
1.本课程的内容框架
包括有内在联系的三部分内容,实训伴随各部分同步进行。
第一部分:心理咨询的基本原理
第二部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通用方法
第三部分:各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流派的特殊理论及技术
2.本课程的考核方式
本课程是考试课程。采用记录学生平日学习情况+开闭卷的综合考评方式。闭卷主要考核对咨询和治疗的原理、理论的理解,开卷主要考核对原理的应用,如案例分析和咨询设计。
记分采用合成分数,成绩=平时30%(考勤、作业)+考试70%(期中期末)。
三.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2.理解 (1)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概念与任务
(2)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关系
3.明确 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历史与现状
1.△心理治疗的发展轨迹
2.△心理咨询的发展道路
3.心理咨询与治疗在中国
第二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概念、对象与任务
1.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定义
(1)心理咨询
(2)心理治疗
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1)区别
(2)联系
3.△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关系
4.心理咨询与治疗与思想教育的异同
第三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和职业操守
1.○价值取向
2.职业操守
体验:心理电影《为人师表》
思考与讨论: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和职业操守
第二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原理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功能原理
2.掌握 健全人格的标准
3.应用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目标设计
4.了解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步骤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咨询与治疗的功能分析
1.△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共同要素
(1)心理痛苦的共同性
(2)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共同要素(功能)
2.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原理
体验:心理电影《飞跃疯人院》
思考与讨论:心理咨询与治疗怎样帮到人?
第二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过程
1.探索问题阶段
2.目标设定阶段
3.方案探讨阶段
4.治疗/行动阶段
5.评估/结束阶段
6.随访
第三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目标设计
1.关于健全人格及其标准的研究
(1)健全人格研究
(2)△健全人格标准的研究
2.咨询目标的设计
(1)目标对咨询的意义
(2)目标概念分析
(3)目标的品质要求
(4)确定目标的方法
△○目标操作化技术——“成功指示器”
△○形成目标结构的方法——“两头开始,中间合拢”
第三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通用方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 各种会谈技术的含义和功能
2.掌握 各种技术的操作要领、注意事项
3.应用 实际案例的正误判断、模拟演练
4.掌握 咨询与治疗中常见的问题和处理
注:使用自编《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训手册》进行课上与课下演练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倾听性技术
1. △专注与倾听
2. △探问
3. △释意
4. △情感反映
5. △沉默
6. △具体化
第二节 影响性技术
1. △信息提供
2. △自我暴露
3. △○立即性
4. △○面质
5. △○解释
6. △○关联
第三节 咨询与治疗中常见的问题和处理
1.来自来访者的问题和阻力
(1)信任测验
(2)△阻抗
(3)△移情与反移情
2.咨询师自身的局限
(1)咨询师的盲点
(2)咨询师的职业危机
第四章 精神分析理论与疗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 精神分析疗派的发展历程
2.掌握 (1)精神分析疗派的特点
(2)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3)精神分析视角的患病机理和治疗原理
3.应用 用精神分析的策略和技术,分析治疗案例或尝试处理案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精神分析疗派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1.发展历程
2. △特点
(1)强调潜意识心理的作用。
(2)强调幼年时的经历:早年潜意识冲动的满足不当埋下心理问题的隐患。
(3)提出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情绪和心理冲突,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4)心理咨询的要旨是促使无意识向意识转化。
(5)心理咨询的目标是缓解症状,改善人格。
(6) 治疗时间旷日持久。
第二节 精神分析疗派的基本理论
1.人性观
2. △无意识—前意识—意识理论
3. △人格结构理论
4. △人格发展理论
第三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病理观和治疗理论
1. △○心理病理观
2. △○治疗理论
第四节 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
1.自由联想
2.梦的解析
3.晤谈
4.联结
5.阐释
△○模拟演练
高级白领“恐死”案例示范与分析(实训手册)
第五章 交互作用理论与疗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 交互作用疗派的发展历程
2.掌握 (1)交互作用疗派的特点
(2)交互作用的基本理论
(3)交互作用理论的视角的患病机理和治疗原理
3.应用 用交互作用的策略和技术,分析治疗案例或尝试处理案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交互作用流派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1.发展历程
2.特点
(1) 存在主义色彩的人性观
(2) 现象学的哲学方法论
(3) 追求人际和谐
(4) 以合约开始,以治愈为目标
第二节 交互作用的基本理论
1.人性观
2. △人格理论
(1).三种结构性自我
父母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
(2)五种功能性自我
养育父母状态
控制父母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
自由儿童状态
适应儿童状态
第三节 交互作用的心理病理观
1.基本观点
2. △○适应不良的自我状态
(1)失衡
(2)污染
(3)排除
3.△○交互作用分析
(1) 沟通分析
(2)游戏分析
(3) 脚本分析
第四节 交互作用的治疗理论
1.治疗目标
2. △治疗过程
合约阶段————澄清阶段————追溯阶段————结束阶段
3. △治疗策略和技术
(1)强化自我中的边缘
(2)去污染技术
(3)再倾泻技术
(4)澄清技术
(5)教诲技术
(6)追溯技术
(7)脱钩技术
(8)重新定向
(9)空椅法
模拟演练
脚本分析体验(实训手册)
第六章 来访者中心理论与疗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 来访者中心疗派的发展历程
2.掌握 (1)以人为中心疗派的特点
(2)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
(3)以人为中心视角的患病机理和治疗原理
3.应用 用交互作用的策略和技术,分析治疗案例或尝试处理案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来访者中心疗派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1.发展历程
2. △特点
(1)基本概念的人本主义的色彩。
(2)重视当事人的主观经验
(3)反对教育的行为控制的治疗倾向
(4)由来访者主导治疗的过程
第二节 来访者中心的基本理论
1.人性观
2. △个体的现象世界
3. △自我及其发展
4. △○自我的异化
5. △○心理病理观
第四节 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
1.基本观点
2.治疗原理
3.以人为中心的特殊策略
(1) △态度为本,技术为末
(2) △注重咨询者的态度特质
无条件积极关注
真诚
共情
(3) △发挥咨访关系的治疗作用
△课堂体验
心理电影:《骄阳似我》
案例分析:“虾红色情书”案例
第七章 格式塔理论与疗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 格式塔疗派的发展历程
2.掌握 (1)格式塔疗派的特点
(2)格式塔的基本理论
(3)格式塔视角的患病机理和治疗原理
3.应用 用格式塔的策略和技术,分析治疗案例或尝试处理案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格式塔疗派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1.发展历程
2.特点
(1)整体性
(2)综合性
(3)动态性
第二节 格式塔的基本理论
1.人性观
2. △人格理论
3. △自我理论
4. △机体的自我调节
5. △心理的新陈代谢
第三节 格式塔的心理病理观
1.机体调节的失调
2. △○接触界限的协调与失调
3. △○心理失调与协调
(1)心理失调的过程
(2)从失调到协调——洋葱剖面结构
第四节 格式塔的治疗理论
1.基本思路
2. △主要方法
(1)自我觉察
(2)体验循环
(3)对话关系
(4)特殊策略和技术
△○思考与讨论
如何发挥六种典型的阻断---接触模式之利而克服其害?
第八章 行为主义理论与疗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 行为主义疗派的发展历程
2.掌握 (1)行为主义疗派的特点
(2)行为主义的基本理论
(3)行为主义视角的患病机理和治疗原理
3.应用 用行为主义的策略和技术,分析治疗案例或尝试处理案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行为主义疗派的理论线索及特点
1.发展历程
2.特点
(1)着眼于个体行为问题的解决。
(2)以明确的学习理论和实验研究为基础。
(3)强调环境等外在变量的作用,教育色彩浓厚。
(4)强调对方法、治疗效果明确、定量的描述。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基本理论
1. △理论假设
(1)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
(2)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
(3)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2.行为疗法的法宝——强化
(1)直接强化
(2)替代强化
(3)自我强化
第三节 行为主义的治疗理论
1. △○行为疗法的心理病理观和矫正原理
2. △行为疗法咨询方案的逻辑设计
(1)问题行为的评估
(2)治疗方案的确定
(3)行为治疗的实施
(4)治疗效果的维持
第四节 行为主义的特殊策略和技术
1. △外显异常行为矫正
(1)应答行为疗法。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常用疗法有系统脱敏疗法、满灌疗法、厌恶疗法等。
(2)操作性行为疗法。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常用的疗法有代币法、塑造法、消退法等。
(3)替代性学习疗法。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设计,常用疗法有榜样学习法、自我管理法等。
2. △内部自我调整
(1)放松疗法
(2)生物反馈
△○思考与讨论
“学生网瘾”矫治案例(实训手册)
第九章 认知理论与疗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 认知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2.掌握 (1)认知疗派的特点
(2)贝克、埃利斯的心理病理观和治疗原理与技术
3.应用 用认知疗派的策略和技术,分析治疗案例或尝试处理案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认知疗派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1.发展历程及代表人物
2.特点
(1)人的天性中既有好的、理性的力量,亦有自损的自动想法和思维方式。
(2)强调认知、理性的作用。
(3)教育的倾向:力图用一套合理健全的心理生活观念去教育、说服、劝导人。
第二节 贝克的治疗理论与技术
1. △贝克的心理病理观
2. △贝克关于自动思维、自我信念的检查与矫正技术
3.贝克的结构化治疗
4. △贝克的治疗技术
第三节 埃利斯的治疗理论与技术
1. △ABC理论
2.非理性信念的生成原因和表现方式
3. △患病机理和治疗原理
4.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治疗技术
案例分析与处理
学习焦虑例(实训手册)
第十章 家庭治疗理论与疗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 家庭治疗的发展历程
2.理解 (1)家庭治疗的视角特点
(2)家庭社会分析
3.掌握 家庭治疗疗派的基本原理
3.应用 画出和解读家庭结构图
运用家庭治疗原理和技术做案例分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家庭治疗的兴起和特点
1.兴起缘由
2. △家庭治疗的视角
3. △家庭治疗的特点
(1)从情绪系统和循环因果关系的角度解释家庭成员的行为
(2)不关注家庭成员个人内在的心理结构与状态分析,焦点放在家庭成员的互动关系上,达到互惠性。
(3)从改变家庭达到改变个人。
第二节 关于家庭的社会分析
1.家庭的特征
2.家庭发展的关键期
3.家庭心理社会系统
第三节 几种家庭治疗的理论和技术
1. △○鲍恩的代际互动治疗
2. △○米纽钦的结构家庭治疗
3. △○萨提亚的经验家庭治疗
4. △○霍利的策略性家庭治疗
△○课堂模拟演练
1.阅读“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念与技术一瞥”(实训手册)
2.提供案例,尝试用不同种类的家庭治疗做处理
第十章 其他疗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 几种主要的现代疗法的理论基础
2.掌握 (1) 森田治疗的要点
(2) 游戏治疗的要点
(3) 叙事治疗的要点
(4)短程治疗的要点
(5)积极心理治疗的要点
3.应用 运用上述疗法做案例分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森田疗法
1.森田疗法的创立
2. △传统的森田疗法
(1)森田疗法的基本理论
(2)森田疗法的特点及原则
特点
①不问过去,注重现在(采用“现实原则” 引导来访者注重当前)
②不问症状,重视行动(注重引导来访者积极的行动)
③生活中指导,生活中改变(生活中改变不良行为模式和认知)
④陶冶性格,扬长避短(发挥优点,抑制缺点)
治疗原则
①顺其自然
②为所当为
2.森田疗法的发展
(1)高良武久对森田理论贡献
(2)大原健士郎对森田疗法的贡献
第二节 游戏疗法
1. △游戏的功能
2.游戏治疗及其产生
3.游戏疗法的主要模式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疗法
结构性的游戏疗法
人本主义的游戏疗法
行为主义的游戏治疗
团体治疗中的游戏治疗
4. △游戏治疗的技巧
(1)象征性游戏技巧
(2)使用自然媒介的游戏治疗
(3)绘画与艺术活动治疗
(4)讲故事、角色扮演与放松想象治疗
第三节 叙事疗法
1.叙事疗法概述
2.叙事疗法的产生背景与理念
(1)产生背景
(2)叙事疗法建构观
3. △叙事治疗的特点
(1)解构“问题故事”,建构健康叙事
(2)使问题与人分离
(3)重新检视生活是叙事心理治疗的关键
(4)来访者才是自己的专家,咨询师只是陪伴的角色
(5).更具内源性的心理干预
4. △叙事治疗的主要思路
5. △叙事治疗的基本步骤
第四节 短程疗法
1.短程心理疗法的概念
2.短程心理疗法的兴起
3. △短程心理疗法的特点
4. △短程心理疗法常用的技术
(1)一般化
(2)咨询前的改变
(3)预设性提问
(4)评量询问
(5)振奋性鼓舞
(6)赞许
(7)改变最先出现的迹象
(8)奇迹询问
(9)关系询问
(10)例外询问
(11)任务/家庭作业
(12)EARS询问
(13)因应询问
5.短程心理治疗的流程
(1)六阶段转变模型
(2)MRI模型
(3)流动模型(聚焦问题解决)
第五节 积极心理治疗
1.积极心理治疗的源起
2. △积极心理治疗的主要观点
(1)积极的概念
(2)心理冲突
3. △积极心理治疗的重点
(1)激发认识能力即第二能力。
(2)激发爱的能力即第一能力。
4. △积极心理治疗的特点
(1)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个体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做出新的解读。
(2)让来访者自己通过累积或发展自己的积极力量来达到摆脱心理问题。
5.治疗的基本过程
模拟演练
1.森田疗法技术演练(实训手册)
2.叙事疗法技术演练(实训手册)
3.短程疗法技术演练(实训手册)
第十二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趋向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国化的尝试
2.理解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重要性
3.掌握 心理咨询与治疗发展的趋势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趋势
1.理论与技术方法的整合
2.咨询与治疗的短程化
3.咨询与治疗方法标准化
4.咨询与治疗目标由个体趋向扩展到个体以外
5.信息技术的运用
6.关注新问题
第二节 △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趋势
1.整合的治疗倾向
2.本土化的趋势
3.顺应自然的治疗倾向
4.短期治疗的倾向
5.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趋势
6.应用服务的社会化趋势
第三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中国化
1.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国化的必要性
2.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国化的任务以及途径
(1)理论上的任务及途径
(2)实践上的任务及途径
3. △○有关中国化的尝试
(1)认知领悟疗法
(2)道家认知疗法
大纲制订人:刘如平
大纲审定人:张婉莉
制订日期:2010.7.1
《学校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一级标题用4号黑体加粗,下同)
课程编号:01320214
课程名称:学校心理学
英文名称:School Psycholog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总 学 时:72
学 分:4
适用对象:心理咨询普高生
先修课程: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咨询心理学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专业必修课。心理学应用性分支学科。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修习,学生能系统地获得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与技术;把握学校心理学的三大常见问题;学会运用学校心理学的基本技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规律与技术分析解决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二章);学校心理学的基本技术(第三章);学校心理学常见问题的辅导与咨询(第四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训实践相结合方法。考核方式为考试。评价方式为课程形成性评价,力求使学生达到以基础知识掌握促应用、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理论与技术的目的。其中:基础知识40% +科研论文与方案设计40% +分析能力占20% =综合成绩
(五)实践环节
1.名称 学校心理学基本技术之来访者中心技术及行为矫正技术
2.主要内容与要求 运用课堂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讨论,切实把握各技术
3.学时分配 6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表格内的文字为5号宋体)
教学内容 |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采用何种多媒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
章节 |
主要内容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课外 |
其它 |
小计 |
一 |
学校心理学概论 |
4 |
|
|
|
|
|
|
|
二 |
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
16 |
|
|
|
|
|
|
|
三 |
学校心理学的基本技术 |
20 |
6 |
4 |
2 |
|
|
|
|
四 |
学校心理学常见问题的辅导与咨询 |
10 |
|
4 |
2 |
|
|
|
|
五 |
家庭心理咨询 |
2 |
|
|
|
|
|
|
|
六 |
教师心理健康 |
2 |
|
|
|
|
|
|
|
合计 |
54 |
6 |
8 |
4 |
|
|
72 |
|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徐光兴,《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05月
参考书目:
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贾晓波等,《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05月
(美)Raymond G.. Miltenberger,《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石林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07月
刘翔平,《学校心理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
刘翔平,《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评估与矫正》,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年
三.教学内容纲要(一级标题用4号黑体加粗)
第一章 学校心理学概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任务、作用、研究的缘起及其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了解学校心理学的未来展望及关于我国学校心理学的一些思考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校心理学”的界定△○
1.“学校心理学”的国际定义
2.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学校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1.学校心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2.我国学校心理学的现状
第三节 学校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1.学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构成
2. △○学校心理学的“三层次介入”理论
3.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三大领域与对象
4. △学校心理辅导的教育特征
第四节 学校心理学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2.面谈法
3.问卷法
4.作品法
5. ○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 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把握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三大基本理论,重点把握来访者中心咨询理论、行为学习咨询理论以及团体动力咨询理论。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来访者中心”咨询法
1.“来访者中心”咨询法的创立
2. △○“来访者中心”咨询法的核心理论
3. △○“来访者中心”咨询法的特点
4.“来访者中心”咨询法的发展简史
5.“来访者中心”咨询法的主要学派
6.“来访者中心”咨询法的总结
第二节 精神分析法的咨询理论
1.精神分析法的心理咨询定义
2. △○精神分析法的三种形态
3.精神分析心理咨询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第三节 行为疗法的咨询理论
1.行为疗法概述
2. △○行为疗法的理论
3. △○行为疗法的过程
第三章 学校心理学的基本技术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学校心理学的测量诊断技术,重点掌握共情式倾听技术、行为矫正技术以及团体心理咨询的技术。了解每一种技术的适应性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测量与诊断技术
1.学校心理测量与心理诊断概述
2. △学校心理测量的技术与分类
3. ○学校心理诊断的技术
第二节 心理咨询面接技术
1.面接的时间
2.○面接的方式
3.面接的阶段
第三节 共情式倾听技术
1. △○“来访者中心法”的核心技术—共情
2. △○“来访者中心法”的核心技术—真诚
3. △○“来访者中心法”的核心技术—无条件积极关注
4. △○“来访者中心法”的学校咨询技法
5.“来访者中心法”的学校咨询案例举隅
6. “来访者中心法”技术参悟的自我评价
第四节 精神分析心理咨询技术
第五节 行为矫正技术
1.行为矫正法概述
2. △○建立新行为的方法
3. △○增加期望行为和减少不期望行为的方法
4.其它行为改变的方法
5.行为疗法技术参悟的自我评价
第六节 国际上其他心理咨询技术
1.个人中心式游戏治疗的原则与实例
2. △○生活分析的心理辅导法
第四章 学校心理学常见问题的辅导与咨询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三大主要领域的常见问题,掌握儿童学习障碍、阅读障碍、适应障碍、情绪障碍等诊断与矫正的方法技术。 能制定常见问题辅导与咨询的方案。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儿童学习障碍的鉴别与矫正
1.儿童学习障碍的含义与特征
2. △○学习障碍的诊断
3. △儿童学习障碍的矫正模式
4.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第二节 阅读学习障碍
1.阅读学习障碍的成因
2. △○阅读学习障碍的诊断与测评
3.阅读学习障碍的矫正
第三节 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辅导
第四节 学校适应的心理辅导与咨询
1. △儿童适应性行为的界定
2. ○儿童适应性行为的评价
3. △○儿童适应性行为的训练
4.特殊的适应性行为
5.学校不适应的心理咨询要点
第五节 儿童的人格与情绪障碍
1. △儿童孤独症
2.儿童的攻击行为
3.儿童的抑郁
4. △学校恐惧
第五章 家庭心理咨询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目前家庭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原则与方法,重点掌握对亲子关系问题的分析、诊断与矫正。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家庭心理咨询概述
1. 家庭心理咨询的特点
2. △家庭心理咨询主要内容
3. ○家庭心理咨询原则与方法
第二节 亲子关系辅导
1.亲子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2. △父母教养方式与作用
3.亲子关系的类型
4. ○亲子关系的心理辅导
第六章 教师心理健康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和紧迫性,把握教师职业压力症症状,学会分析教师职业压力症的原因,并对教师职业压力症进行心理辅导与教育咨询。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压力症
第二节 教师职业压力症的心理辅导
大纲制订人:张婉莉
大纲审定人:刘如平
制订日期:2010年6月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20210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英文名称:Soscical Psychology
课程性质:专业课
总 学 时:54
学 分:3
适用对象:心理学专科
先修课程:无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专业课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心理学专科生专业设置和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及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专科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课程,使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进程,在此基础上掌握社会心理、行为的一般规律,能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社会心理学基础。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自己人际沟通能力及调适人际关系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以提高自身心理和谐与健康的能力,进而促进自身的成长。
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体系,明确人们在人际交往、社会互动中,以及社会认知、社会感情、社会动机、社会态度产生的内在心理机制和运行规律,理解人们社会行为和社会态度背后的心理因素,从而为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社会心理学的坚实基础。同时,要求在实践性教学中,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人际互动技能,情感、情绪管理和沟通方法和技能,并在教学中能激励学生的成就动机,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成长的教学要求。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绪论
重点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难点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知觉
重点 :(1)自我概念、自尊的形成及影响因素;(2)印象形成加工理论及规律;(3)刻板印象理论;(4)归因理论。
难点 :(1)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2)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及规律;(3)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4)海德的归因理论。
人际关系
重点:(1)人际关系的基本维度及测量;(2)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3)冲突及其管理;(4)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难点:(1)人际关系的测量;(2)旁观者效应。
社会动机
重点:(1)社会动机的定义、性质和功能;(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3)麦独孤的本能论;(4)弗洛伊德的性欲力说;(5)成就动机理论、亲和动机理论。
难点:(1)麦独孤的本能论;(2)弗洛伊德的性欲力说。
社会态度
重点:(1)态度的含义及构成要素;(2)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因素;(3)认知失调理论;(4)偏见的产生原因及克服;(5)说服理论。
难点:(1)认知失调理论;(2)投射测验法。
群体心理
重点:(1)群体心理效应;(2)群体凝聚力;(3)团体极化、团体思维、团体决策方法;(4)去个性化。
难点:(1)团体极化;(2)团体思维。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 实训法
(五)实践环节
开设实训课,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去验证、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
章节 |
主要内容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课 外 |
其它 |
小计 |
第一章 |
绪论 |
2 |
|
|
|
|
|
2 |
|
第二章 |
社会认知 |
2 |
|
|
|
|
|
2 |
|
第三章 |
自我知觉 |
4 |
|
|
|
2 |
|
6 |
|
第四章 |
人际关系 |
4 |
|
2 |
|
1 |
|
7 |
|
第五章 |
亲社会与反社会行为 |
6 |
|
|
|
|
|
6 |
|
第六章 |
社会感情 |
4 |
|
|
|
|
|
4 |
|
第七章 |
社会态度 |
6 |
|
|
|
1 |
|
7 |
|
第八章 |
群体心理 |
4 |
|
|
|
|
|
4 |
|
合计 |
48 |
|
2 |
|
4 |
|
54 |
|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与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和文化人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郑雪 《社会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书目:
1.阿龙森等,《社会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2.金盛华主编,《社会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沙莲香,《社会心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6.戴维-麦尔斯,《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
7.钱玉燕主编,《社会心理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九)说明
本课程安排有一定的专题讨论。专题讨论以课堂小组为单位,围绕课程内容选择讨论题目在讨论前要做好发言准备,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进行专题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提高学科理论水平,在讨论中提倡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三.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绪 论
要让学生明了学习本课程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 个体社会心理部分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强调社会与个体间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
(二)重视对社会情境的探讨(社会情境不同于社会背景)
(三)人们对客观情境的理解比真实的客观情境更重要
(四)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
二、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三)比较文化学的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与体系
一、学科性质
(一)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的观点
(二)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之一的观点
(三)社会心理学的心理学的支柱的观点
二、学科体系
(一)总论
(二)基础社会心理学
(三)应用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内涵△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与分析
(二)社会图式
1. 社会图式的分类
2. 社会图式的作用
3. 自我实现的预言
(三)社会认知的理论模型
二、社会认知的策略○
(一)认知吝啬鬼
1. 可得性启发
2. 代表性启发
3. 定点调整启发
(二)目标明确的策略家
第二节 印象
一、印象的涵义
二、印象的形成
(一)印象形成的线索
(二)形成初步印象的判断
(三)印象的整合
1.印象整合的途径
2.印象整合的正负两面性
三、印象的性质
(一)印象管理策略
(二)印象的维持
(三)应对不一致信息
第三节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一、归因定义、分析
二、归因理论△○
(一)海德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
(二)维纳的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归因
(三)三度归因理论
三、归因偏差
1.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是不一致
2.动机性归因不一致
3.归因过程中的拟人化错误
4.性别归因的不一致
四、归因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节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一、社会刻板印象的涵义
二、刻板印象的形成
(一)直接的个人经验
(二)间接的社会学习
三、刻板印象的作用
(一)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
(二)刻板印象的利与弊
(三)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四、偏见
(一)偏见及其成因
1. 认知根源
2. 社会根源
(二)偏见的克服
第三章 自我知觉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概述
一、自我概念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二)自我意识包括主我与客我两个对立的部分
(三)自我意识的内涵
1. 物质的自我
2. 社会的自我
3. 精神的自我
二、自我意识的矛盾△○
1.与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
2.“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
三、自我意识的形象性
(一)自我意识的获得
(二)自我意识的形象包括三个因素
四、自我意识的独特性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一、自我认识
(一)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意义
(二)自我评价的形成
二、自我体验
(一)自尊心、自信心
(二)成功感、失败感
(三)自豪感、羞耻感
(四)内疚
三、自我控制
第三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发生与形成的指标
二、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8个阶段
三、青年期自我意识的特征
(一)自我认识的内容更丰富深刻
(二)自我体验的情绪发生变化
(三)自我调节的自觉性与独立性显著增强
(四)自我意识的矛盾表现
第四节 关于自我意识的研究△
一、国外的有关研究
1. 詹姆士(William•James, 1890)对自我概念的研究
2. 米德――自我与角色扮演
3. 罗杰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
4. 社会学家库利关于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理论
5. Rosernberg对自我概念的多维视角研究
6. Harter对自我概念的研究
7. Fitts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二、中国学者的自我概念研究
1. 张春兴的知我概念研究
2.黄希庭的自我概念研究
第四章 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既需要科学性、又需要艺术性。因此,授课教师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要室内践性,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交流、讨论,然后总结怎样才能更好地与人交往,怎样测量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概述
二、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一)社会关系含义
(二)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
三、人际关系的分类
四、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五、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1、定向阶段
2、情感探索阶段
3、情感交流阶段
4、稳定交往阶段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理论与测量
一、人际关系理论概述
二、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一)包容的需要
(二)控制的需要
(三)情感的需要
三、符号互动理论
四、社会交换理论
五、人际关系的测量
(一)社会测量法
(二)参照测量法
(三)贝尔斯测量法
第三节 人际沟通
一、人际沟通概述
二、人际沟通过程
三、人际沟通的类型与模式△
(一)人际沟通的类型
(二)人际沟通的模式
四、提高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沟通状况评价
(二)提高沟通准确性
1. 主动运用身体语言
2. 注意沟通情境
3. 适当自我暴露
4. 沟通技能训练
第四节 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的理论
(一)社会交换理论
(二)相互作用理论
(三)得失理论
(四)强化理论
二、个体的特征与人际吸引
三、相似、互补与人际吸引
四、情境因素与人际吸引
第五章 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
本章中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诸多对立现象,如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侵犯行为与利他行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专题讨论或小组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掌握应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
一、亲社会行为的涵义
二、亲社会行为的根源△
(一)本能论
(二)习得论
(三)社会规范论
1. 交互性规范
2. 社会责任规范
三、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皮亚杰○
(一)他律道德性
(二)自律道德性
(三)模仿与奖惩
四、助人行为的实验研究
五、助人的决策过程
六、促进亲社会行为
(一)助人者的心理特征
1. 人格
2. 情感
3. 道德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环境因素
1. 自然环境(心境、代价)、时间压力
2. 社会环境(旁观者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三)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与培养
1. 增加责任的明确性
2. 增加人际相互作用激发助人动机
3、提供亲社会榜样
4. 运用社会影响策略
第二节 反社会行为——侵 犯
一、反社会行为的涵义
(一)反社会行为的定义
(二)构成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1.伤害行动
2.伤害意图
3.社会评价
二、对侵犯的解释
(一)本能论
1. 弗洛伊德的早期观点
2. 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
(二)挫折-侵犯理论△
1. 挫折定义
2. 侵犯理论的最初提出
3. 挫折-侵犯理论的实验验证
(三)社会学习观点
三、侵犯的影响因素
(一)情绪唤起水平
(二)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
(三)社会角色与群体的影响
(四)大众媒介
四、侵犯行为的控制
(一)社会制约
(二)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
五、减少侵犯的方法与途径
(一)宣泄
(二)培养移情能力
(三)成熟个性的培养
第六章 社会感情
第一节 社会感情概述
一、社会感情的概念
二、社会感情的维度
(一) 冯特的三维理论
(二) 斯洛伯格的三维理论
(三) 普拉切克的三维理论
一、 社会事情的分类
第二节 社会感情理论
一、情绪心理学的观点
二、心理治疗学派的观点△
(一)心理动力学派
1. 驱力模式
2. 关系理论○
(二)行为学派
(三)理情学派
(四)完型学派
三、社会学的观点
(一)社会感情的突生属性
(二)社会感情的整式化
第三节 社会文化和感情
一、社会文化和情绪
二、中国文化和情绪
三、中国人的特殊情感
(一)羞耻感
(二)社会焦虑
1. 情爱焦虑
2. 性焦虑
3. 地位焦虑
(三)怨恨心理
四、社会群体的情绪
(一)集体行为
(二)集体恐惧
(三)集体敌视
(四)集体欢乐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由于态度形成和改变的过程是复杂的,其间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切忌空洞抽象地灌输理论,而要结合心理学家的大量实验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中达到教学要求。
第一节 态度概述
一、社会态度的概念
(一)态度概念的由来
(二)态度概念的界说
1. 认知成分说
2. 情感成分说
3. 行为成分说
4. 综合说
(三)态度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1. 主体内在性
2. 对象性
3. 稳定性
4. 功能性
二、态度的结构、种类与功能
(一)态度的结构○
1. 单维度态度模型
2. 三维度态度模型
3. 双重态度模型
(二)态度的种类
(三)态度的功能
三、态度与行为
(一)态度概念的具体性
(二)态度概念的成分
第二节 态度的测量△
一、态度的直接测量
(一)瑟斯顿量表
(二)李克特量表
(三)语义区分量表
二、态度的间接测量
(一)行为反应测量
(二)生理反应测量
(三)自由反应测量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
(一)态度形成的主要理论
1. 条件作用理论
2. 社会学习理论
3. 认知理论
(二)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
1. 基因遗传
2. 社会环境
3. 主体自身因素
二、态度的改变
(一)态度改变的主要理论
1. 认知平衡理论
2. 认知不协调理论
(二)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第八章 群体心理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社会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含义与条件
(二)群体的分类
二、群体的功能△
(一)对群体的功能
(二)对个体的功能
三、群体内聚力
(一)群体内聚力的含义与功能
(二)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
1. 群体规模
2. 群体的一致性
第二节 社会影响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
(一)社会助长
(二)社会干扰
(三)优势反应强化说
二、社会惰化
旁观者效应
第三节 从众、服从与顺从
一、从众
(一)从众的含义
(二)从众的原因
1. 相信他人心理
2. 寻求安全心理
(三)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
二、服从的含义
(一)服从的含义
(二)影响服从的因素
三、顺从
(一)顺从的含义
(二)促进顺从的技术
第四节 集群行为
一、集群行为
(一)集群行为的含义
(二)集群行为的特征
二、集群行为的过程
(一)高度的刺激和暗示
(二)情绪感染
(三)情绪激发
(四)模仿他人行为
三、集群行为的理论
(一)反常行为理论
(二)紧急规范理论
四、去个性化△
(一)去个性化现象
(二)去个性化的原因
大纲制订人:孙 果
大纲审定人:陈 卿
制订日期:2010年6月30日
《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20212
课程名称:管理心理学
英文名称:Psychology of Mamagement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总 学 时:54
学 分:3
适用对象:心理咨询专业专科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管理心理学》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用科学和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以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门科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性交叉学科。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能够初步学会运用管理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管理的基本技巧,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管理中存在的各种人际关系及心理现象,从而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社会知觉、个性差异、各种激励理论、群体动力、人际关系、领导的影响力、领导的有效性理论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及多媒体授课)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应遵循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的一般原则,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体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来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面授课进行,穿插学生小组讨论、演讲、辩论、案例分享等方式,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而灵活的学习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媒体设置有文字主教材、文字辅教材、CAI课件三种。要求通过文字主教材进行预习、学习,通过文字辅教材进行复习,通过做练习帮助理解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方法。
(五)实践环节
1、名称
上机、案例分析
2、主要内容与要求
量表测量:通过测量了解各种测量工具。
案例分析:应用所学理论分析具体案例,解决实际问题。
3、学时分配
量表测量:4学时
案例分析:19学时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
章节 |
主要内容 |
讲授 |
实验 |
讨论 |
习题 |
课外 |
其它 |
小计 |
1 |
绪论 |
2 |
|
|
|
|
|
2 |
CAI课件 |
2 |
产生与发展 |
4 |
|
|
|
|
2 |
6 |
CAI课件 |
3 |
理论基础 |
2 |
|
|
|
|
2 |
4 |
CAI课件 |
4 |
个性与管理 |
2 |
|
|
|
|
|
2 |
CAI课件 |
5 |
态度与管理 |
1 |
|
|
|
|
1 |
2 |
CAI课件 |
6 |
激励理论与管理 |
2 |
|
|
|
|
2 |
4 |
CAI课件 |
7 |
挫折与管理沟通 |
3 |
|
|
|
|
2 |
5 |
CAI课件 |
8 |
群体与群体动力 |
3 |
|
|
|
|
|
3 |
CAI课件 |
9 |
群体冲突与沟通 |
4 |
|
|
|
|
4 |
8 |
CAI课件 |
10 |
群体中人际关系与团队建设 |
2 |
|
|
|
|
4 |
6 |
CAI课件 |
11 |
领导行为 |
2 |
|
|
|
|
1 |
3 |
CAI课件 |
12 |
组织结构 |
2 |
|
|
|
|
|
2 |
CAI课件 |
13 |
组织文化 |
2 |
|
|
|
|
1 |
3 |
CAI课件 |
14 |
组织变革与发展 |
2 |
|
|
|
|
2 |
4 |
CAI课件 |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建立在管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应用基础课程。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程方正 现代管理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书目:
1.刘永芳主编.管理心理学.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2.俞文钊著.管理心理学.第二版.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
3.汪雪兴主编.管理心理学.第一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
4.苏东水著.管理心理学.第四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5.张国民等著.管理心理学.第一版.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
6.王慧编著.现代管理心理学.第一版.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年
7.王重鸣著.管理心理学.第一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8.(美)皮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九)说明
本课程的考核采用闭卷加考勤加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考勤占总成绩的20%,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0%。总分按百分制计算。
三.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让学生初步了解管理心理学的总体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2、要求学生学习和熟练掌握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管理心理学的内涵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3、△○管理心理学的体系结构
第二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1、对推动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巨大作用
3、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良好效能
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研究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2、△研究管理心理学的主要方法
3、研究结果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
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让学生了解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发展概况以及前景,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管理心理学产生的主要理论以及发展的前景。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溯源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管理心理学产生的理论准备
3、△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实践探索
第二节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美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2、前苏联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3、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1、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新内容
2、△管理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向
3、管理心理学面临的新形势
第三章 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教学基本要求
1、让学生了解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2、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管理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以及人性假设理论。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1、△管理的实质
2、管理的基本原理
3、管理的基本方法
4、管理的基本职能
第二节 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什么是心理学
2、心理的实质
3、心理学过程
4、心理状态
第三节 △○人性假设理论
1、人性假设的X理论与Y理论
2、人性假设的超Y理论
3、人性假设的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理论
第四章 个性与管理
一、教学基本要求
1、让学生了解个性的基本内涵与测量方法。
2、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个性在管理过程中的运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个性概述
1、个性的概念
2、个性的特征
3、个性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 个性与管理
1、△气质与管理
2、△性格与管理
3、△能力与管理
第三节 ○个性测量
1、心理测验
2、模拟测试
3、面试
第五章 态度与管理
一、教学基本要求
1、让学生了解态度的形成、改变理论以及测量的方法。
2、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理论及其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及影响
1、△态度的实质
2、态度的作用
3、态度的测量
第二节 态度与社会知觉偏差
1、△态度对社会知觉的影响
2、社会知觉偏差
3、社会偏差
4、归因偏差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于改变
1、态度的形成
2、△○态度改变的理论与方法
第六章 激励理论与管理
一、教学基本要求
1、让学生了解激励作用以及主要理论。
2、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主要激励理论及其运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激励概述
1、△激励的概念
2、△激励的过程
3、△激励的作用
第二节 △激励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2、○双因素理论
3、ERG理论
4、○成就需要理论
5、过程型激励理论
6、期望理论
7、目标设置理论
8、公平理论
9、综合激励理论
10、过程型激励理论
11、强化理论
12、归因理论
第七章 挫折理论与管理
一、教学基本要求
1、让学生了解挫折的实质以及表现。
2、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挫折的实质与应对
1、△挫折的实质
2、△○挫折的行为表现
3、△○挫折的应对方法
第二节 应激与焦虑及调适
1、应急及调适
2、焦虑及调适
第三节 心理卫生与管理
1、提高职工的自我保健能力
2、采取必要的组织管理措施,开展细致的心理咨询工作
第八章 群体与群体动力
一、教学基本内容
1、让学生了解群体及其作用,了解群体动力的基本理论。
2、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群体动力理论。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群体概述
1、群体的概念
2、群体的分类
3、群体的作用
4、非正式群体的形式与作用
第二节 △群体动力
1、○群体动力理论
2、群体的规范与压力
3、群体的凝聚性
4、群体的士气
第九章 群体的冲突与沟通
一、教学基本内容
1、让学生初步了解群体的沟通与障碍,了解群体冲突的成因与解决策略。
2、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群体沟通以及解决群体冲突的策略与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群体的沟通
1、△沟通的概念
2、△沟通的分类
3、○沟通的网络
4、沟通的障碍
5、△沟通的方式
第二节 群体的冲突
1、△○冲突的一般概念
2、冲突的来源与影响因素
3、△冲突解决的策略与方法
第十章 群体中人际关系与团队建设
一、教学基本内容
1、让学生了解群体人际关系与团队建设的基本理论。
2、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人际关系改善的方法与团队建设的策略。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1、人际关系的一般概念
2、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3、人际关系的改善方法
第二节 团队建设
1、团队的理论基础
2、△○团队的类型及特征
3、团队的影响因素
4、△○团队的建设策略
第十一章 领导行为
一、 教学基本内容
1、 让学生了解领导的基本理论以及领导决策与领导艺术。
2、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领导有效理论以及领导的艺术,提高领导能力。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领导概述
1、△领导的概念
2、领导与领导者、被领导者的关系
3、△领导者的影响力
第二节 ○领导有效理论
1、领导特质理论
2、领导风格理论
3、△领导行为理论
4、领导权变理论
第三节 领导决策
1、决策与决策程序
2、△决策的原则与方法
3、领导者的决策能力
第四节 △○领导艺术
1、用人艺术
2、授权艺术
3、时间运筹艺术
第十二章 组织结构
一、 教学基本要求
1、让学生了解组织的基本构成、功能和类型以及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与设计原则。
2、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组织的基本理论以及组织设计的原则。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概述
1、组织的基本概念
2、组织的构成要素
3、组织的重要功能
4、组织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 组织结构
1、○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
2、△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
3、△○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
第十三章 组织文化
一、 教学基本要求
1、 让学生了解组织文化基本理论与创建途径。
2、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组织文化的创建的理论与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文化概述
1、△组织文化的概念
2、△组织文化的结构
3、△组织文化的要素
4、○组织文化的类型
五、组织文化的功能
第二节 △组织文化创建
1、优化企业工作环境
2、提高企业产品品位
3、完善企业规章制度
4、确立企业价值理念
5、塑造企业社会形象
6、培养企业独特精神
7、重视员工文化同化
8、注重企业家的培养
9、跨文化的组织心理研究
10、跨文化的企业文化建设
第十四章 组织变革与发展
教学基本要求
1、 让学生了解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意义、动因与过程等基本理论。
2、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组织变革与发展以及组织创新的途径与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变革与发展概述
1、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概念
2、△组织变革与发展的动因
3、组织变革与发展的过程
第二节 △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方法
1、组织变革与发展的途径
2、组织变革与发展的阻力及克服
3、○组织学习与组织创新
大纲制订人:姜娟芳、陈卿
大纲审定人:陈卿
制订日期:2010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