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教学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新版首页|教学动态|正文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1年12月15日 13:55 点击:/次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1001

    课程名称:教育学

    英文名称:pedagogy

    课程性质:师范类普通本科专业公共必修课

    总 学 时:54

    学 分:3

    适用对象:师范类专业普通本科生

    先修课程: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师范类普通本科专业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1. 教学目的

    本课程作为师范生培养的必修课,主要就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概括性的探讨,内容具体涉及诸如教育的内涵及功能与价值、教育的目的、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德育、班主任工作、学校制度与管理等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现如下教学目的:理解教育的内涵及功能与价值问题,理解教育目的的基本原理,理解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两大基本关系的具体内容,了解教师与学生的特征及其教育影响,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德育的一般原理,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了解学校教育的制度及其管理的基本内容。

    2.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本课程应当达到如下要求:

    第一,学生能够掌握教育、人的发展、现代教育目的、全面发展教育、教师、教师专业化、学生、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教学、探究教学、教育制度、学校管理等基本概念的内涵;

    第二,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基本关系的具体内容,懂得人、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制约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理解教育与人的个体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内容及其本质;

    第三,学生能够对有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诸如教育功能与价值的选择、教育影响人发展的机理与实现条件、教育影响社会的形式与实现、应试经验与素质教育问题的现实分析、教师专业化的实践、良好师生关系的建设、课程的本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教学过程的本质与特点、德育过程与方法等。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第一章,理解教育的内涵,教育的功能及其选择,教育的价值及其选择;

    第二章,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的类型,全面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第三章,对人的属性的认识及其教育影响,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及教育的独特作用;

    第四章,社会基本要素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对社会要素的作用表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内涵;

    第五章,作为专业化职业的教师的内涵,学生的基本属性,师生关系的内容及其建设;

    第六章,课程的内涵及其类型,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结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第七章,教学过程的本质与特点,教学过程的规律;

    第八章,德育观,德育过程的本质与特点,德育方法;

    第九章,班主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要求;

    第十章,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学校制度的基本内容,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现代学校管理的基本问题。

    2.教学难点

    第一章,教育的起源与本质,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的选择问题;

    第二章,教育目的的类型,教育目的的当代转变现象;

    第三章,人性的理解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等各种因素与人发展的综合影响,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个性发展的内涵;

    第四章,社会要素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五章,教师专业发展;

    第六章,课程的本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结构和资源开发;

    第七章,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第八章,德育观,德育过程的本质与特点。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需要注意:

    第一,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观。本课程是基于对教育学“学理”体系的理解和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逻辑顺序的认识而展开的,为此,教学中,应当按照大纲所反映的逻辑顺序进行教学。

    第二,坚持学科相互联系的教学观。本课程作为学科教育的学科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不失时机地作相关课程内容的前后联系,以使学习者清楚学科知识的前后逻辑结构。

    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观。鲜活的教育实践既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源泉,也是促进较好理解教育理论的重要材料,教师应努力联系实际,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

    导论主要采取讲授法,着重沿着教育学历史发展的线索进行讲述。

    第一章主要采取讲授法,从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含义和教育的价值三个方面分别解释教育的本质问题。

    第二章主要采取讲授法,可以采用播放有关录像片段的手段作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对教育目的的含义和依据进行把握,讲授的重点在于弄清我国教育目的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含义。

    第三章主要采取讲授法,同时设计相关主题供学生讨论,增强学生对教育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层次认识,把人的全面与个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与教育联系起来。

    第四章主要采取讲授法,教学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资料,说明教育与社会各领域的关系,讲授过程中注意举证事例,最好能联系现实中的现象。

    第五章主要采取讲授法,注意对教师和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回归感性的过程,理论联系实际,贯穿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现实经验。

    第六章主要采取讲授法,引导学生对课程本质含义的理解,了解课程基本理念,并着重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第七章主要采取讲授法,重点对教学的地位,教学过程的规律,以及教学原则和方法进行讲述。为使学生学以致用,布置课外作业以加深联系所学知识。

    第八章主要采取讲授法,注意对学生德育观的培养和学生对德育方法的初步掌握。

    第九章主要采取讲授法,概括介绍我国班主任工作的制度,使学生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各个方面。

    第十章主要采取讲授法,讲解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并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思考我国当前教育制度改革、学校教育管理变革中的问题。

    (五)实践环节

    1.名称:课堂教学设计。

    2.主要内容与要求:自选内容和方式设计一个课堂教学方案。

    3.学时分配:2学时。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1

    教育学概述

    2

    2

    Ppt幻灯片

    2

    教育的本质

    4

    4

    Ppt幻灯片

    3

    教育目的

    4

    4

    Ppt幻灯片

    4

    教育与人的发展

    5

    1

    6

    Ppt幻灯片

    5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5

    5

    Ppt幻灯片

    6

    教师与学生

    6

    6

    Ppt幻灯片

    7

    课程

    5

    1

    6

    Ppt幻灯片

    8

    教学

    8

    1

    9

    Ppt幻灯片

    9

    德育

    6

    6

    Ppt幻灯片

    10

    班主任工作

    3

    3

    Ppt幻灯片

    11

    学校教育制度与管理

    3

    3

    Ppt幻灯片

    合计

    51

    1

    1

    1

    54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与教育心理学共同构成师范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必修课程。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叶澜主编《教育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2.参考书目

    孙喜亭主编《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南京师大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大象出版社1993年版;

    郑金洲:《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九)说明

    本课程为考试课,闭卷考试,课程考核方法为考勤(10%),平时作业(20%),考试(70%)。

    三、教学内容纲要

    导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本部分作为教育原理的入门内容,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了解当前教育学发展中的重要分支,如实验教育学、实用教育学的主要观点;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式的发展等问题。

    二、教学内容

    导论

    1.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2.教育学的理论结构

    3.○教育学的研究范式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能够比较几种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认识,了解教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每个阶段教育的重要特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和主要思想主张;正确理解“教育”的概念及其含义、认识教育的本质与价值问题的多种学说,并对教育功能与价值选择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教育的起源

    2.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1.教育的含义

    2.△○教育的本质

    3.○现代教育的属性

    第三节 现代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1.△教育的功能

    2.教育的价值

    第二章 教育目的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理解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全面发展教育等基本概念,理解教育目的的内容与功能、依据与类型、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能够联系实际认识我国教育目的,能够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目的内涵与功能

    1.△○教育目的的内涵

    2.△○教育目的的内容与功能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依据与类型

    1.教育目的的依据

    2.教育目的的类型

    3.教育目的的当代转变

    第三节 我国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

    2.△○全面发展的教育

    3.教育目的的实现----素质教育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了解人性问题的不同认识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懂得人的可教性与必教性的道理,能够辩证地认识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实践等与人发展的关系,掌握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及其指导意义,理解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性与教育

    1.△人性与教育

    2.人的可教性与必教性

    第二节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人的发展

    2.△○环境与人的发展

    3.△○教育与人的发展

    4.△○个体实践与人的发展

    第三节 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1.△○全面发展学说

    2.现代教育与全面发展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个性发展

    1.人的个性发展的含义

    2.教育与人的个性发展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一方面,全面地认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对教育的制约性影响;另一方面,科学地认识教育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要素影响的原理与有限性;并了解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要素的新发展带来的教育影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与经济

    1.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

    1.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对政治的影响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

    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 教育与科技

    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对科技的影响

    第五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系统中的教育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正确理解教师的内涵、角色,认识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其启发意义,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其实现;认识学生的内涵及传统学生观的弊病;认识师生关系的基本内容,思考建设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师

    1.教师的内涵

    2.△教师角色

    3.教师的素质

    4.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节 学生

    1.传统学生观

    2.学生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理解

    2.△师生关系的变革

    3.△师生关系的重建

    第六章 课程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关于课程本质的不同观点,能够掌握课程的本质和特点,能够批判性地分析各种课程的各种理念;了解课程结构的内涵、特点和组织,能够掌握课程资源的类型和开发策略,并能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开发课程资源,能够正确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创新,了解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课程的本质

    1.课程本质的批判性分析

    2.△○课程的本质与特点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2.○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

    3.○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4.○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6.○发展性的课程评价观

    第三节 课程的结构

    1.△○课程结构的内涵

    2.课程结构的特点

    3.课程结构的优化

    第四节 课程资源的开发

    1.课程资源的类型

    2.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第五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望

    第七章 教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教学的概念,理解教学的地位,了解教学的形成与发展;掌握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了解教学过程的功能;了解教学原则的沿革和体系的构建,掌握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了解教学方法的发展和分类,掌握教学方法的基本运用方略。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2.教学的地位

    3.教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本质

    2.教学过程的规律

    3.教学过程的功能

    第三节 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概述

    2.教学原则沿革

    3.△○教学原则体系构建

    第四节 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发展

    2.教学方法的分类

    3.△教学方法的基本运用方略

    第八章 德育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德育的概念,了解德育的历史形态,了解德育观中的几种界说,理解学生品德结构的形成,理解道德认识教育、道德情感教育和道德行为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德育过程的本质,掌握德育活动的基本环节和德育过程的特点,了解德育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德育观

    1.德育的概念

    2.德育的历史形态

    3.德育观中的几种界说

    4.德育观的再认识

    第二节 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本质

    2.△德育活动的基本环节

    3.德育过程的特点

    第三节 德育方法

    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班主任制的演变历史,了解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内容,掌握班主任工作开展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我国班主任制的演变

    1.训导制

    2.级任制

    3.导师制

    4.班主任制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及其开展

    1.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2.班主任工作的开展

    第十章 教育制度与管理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掌握教育制度、学校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的基本范畴,能理论联系实际,理解当前教育制度改革、学校教育管理变革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概述

    2.现代学校制度

    第二节 学校管理

    1.教育管理概述

    2.现代学校管理

    大纲制订人:何善平 潘炳超

    大纲审定人:何兆华

    制订日期:2011年4月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