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理健康>心灵驿站>正文
什么是酸葡萄,甜柠檬心理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4日 10:31 浏览次数:[]


“酸葡萄心理”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甜柠檬效应”是人们运用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其实质是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行动的正确性,掩饰个人的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伊索寓言》“酸葡萄”中的故事广为人知:狐狸想吃葡萄,但由于葡萄长得太高无法吃到,便说葡萄是酸的,没有什么好吃。心理学上以此为例,把个体在追求某一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说“不值得”追求聊以自慰,这一现象称为“酸葡萄”机制或“酸葡萄”效应。与其相反,有的人得不到葡萄,而自己只有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这种不说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或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甜柠檬”机制。

“酸葡萄”与“甜柠檬”机制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较为常见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学中合理化作用的典型表现。是指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为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自尊,而对自己不合理的行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自己能够接受现实。

在学校教育管理也存在“酸葡萄”与“甜柠檬”机制的合理运用。作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工作者也必须看到,在很多情况下,“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消极意义也是显然的。为学生自身所受挫折找寻借口,学生明知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却不能正面、理性的面对,这在最终结果上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导致个体自我萎缩,形成不良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这种心理容易蜕化学生的奋进意识和正面看待事物的习惯,逐步在师长和学生之间失掉信任,落入恶性循环而无法自拔。所以,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要善用“合理化作用”进行“合理”的教育引导。

寓言中的狐狸遇到"挫折"或"心理压力"时,采取了一种"歪曲事实"的消极方法以取得自己的"心理平衡"。凭心而论,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被人打时口中或心中念一句"反正是儿子打老子",于是也就悠悠然忘却了皮肉之苦痛。人们不也常采用"阿Q"精神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获取"心理平衡"吗?无可否认,它们确实也有着实际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当人们认为自己对所面临的压力已经是无能为力的时候,也不妨采用这种应付方式,以免走向极端。任何一种事物都会有正反两种意义,只要起到暂缓心理压力作用,使心理得以平衡,就有其实际意义,即"合理化"的酸葡萄效应。当然,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此,事后应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


上一条:如何建立并保持学习动力?
下一条:大学新生 心理调适指南

关闭


  •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神禾二路
  • 邮编:710100
  • 电话:029-81530080
  • -教育部-陕西省教育厅-陕西德育网-陕西省学生资助网
版权所有: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工在线 技术支持:西安泽瑞通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