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版网站>>新闻中心>>学术活动>>正文

聚汇微光 读书日月长——文学院组织青年教师聆听读书讲座

时间: 2022-05-07 18:11

在世界读书日之际,文学院组织全体青年教师聆听由商务印书馆主办,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牛文明教授主讲的“唯有书,才能汇世上微光”读书讲座。日前,牛文明院长被评选为“中国教育报2021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讲座围绕“阅读带给我什么”“我推动阅读的故事”“给教育者的阅读建议”三个层面展开,给广大师生提供了多角度的阅读指导。

心得体会

阅读,点亮人生的明灯

大学语文部 李怡

读书能够使我们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思维,也是因此让我更懂得生命的多元性,可以接纳并尊重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人生态度。这一点在工作中体现为更能理解学生的差异,并逐渐去包容学生性格、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多元性。在观念上不追求完全一致或同步,更多的是求同存异,这也是目前阅读带给我体会最深之处。每年我都会给自己制定一份读书计划,要求每年阅读至少50本书,平摊到每周大概是2本左右的进度,完成之后会在豆瓣上做标记,年底再复盘自己一年的阅读情况。从工作后开始,现在年底盘点已经成为每年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我想这也是读书的仪式感带给我的快乐。而反思今年的读书情况,我也意识到“学而知不足”的道理,愈发感受到自己现阶段的浅薄之处,但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对阅读仍然停留在输入阶段,缺乏主动输出乃至再创造的意识。这一方面表现在我自己的主观创作不多,尤其是这两年还没能将阅读转化为观点的输出,没写出自己满意的论文,另一方面表现在阅读的独立思考还不够,停留在表层的阅读上,很多作品缺乏深入的思辨。在后面的阅读中需要去改变这样不好的习惯。

牛老师还讲到要勇于啃硬骨头,读专业性强的理论书,避免自己“意识化规律”的出现。这也是让我比较有共鸣的地方,现阶段自己需要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尤其对于工作后才接触到的儿童文学领域,到了要啃硬骨头的阶段,如果前两年是接触这个领域,那么今年开始需要投入到其中来。今年的阅读计划中已经将刘绪源《儿童文学三大母题》《美与幼童》《世界儿童文学理论译丛》等硬骨头纳入其中,希望自己能对问题的看法有所提升。

这次的讲座学习,我有共鸣,更有收获。牛老师从自己读到带领大家读,现在讲关注又放在教师阅读和师范生阅读方面,对我有很好的启发。我自己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员,既需要自己主动去读书,也不能忽略对于学生的阅读,尤其我们针对的还是师范生。在听完讲座的第二天,我借由上课讲到80年代人文精神论这个契机,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也展开了一次关于读书的讨论。课堂讨论的现场气氛很热烈,我也是第一次了解到学生们目前对于读书的看法,有学生分享的时候说到自己小时候生长环境不好,第一次看书是在学校里偶然看到沈石溪的《狼王梦》,这本书让她体会到了什么叫阅读,这份阅读的体验和能够阅读的机会,让她直到今天都记忆犹新。而我在听到学生们的分享时,也有更多的思考,尤其感受到牛老师所说推广阅读的意义,可能就在不经意间,我们推广阅读的一个小小举动,会影响一个学生很久。

讲座最后牛老师分享了《平凡的世界》,我猜对这本书的情感认同很多人都来源于生活经验,假期我在学习文学理论的时候刚好看到过一种观点,人的审美与他的生活背景、成长经历、教育环境等都密不可分,但我相信阅读能烛照的不仅是智慧或经验,而是整个人生。


精细阅读,点亮读书世界的微光

大学语文部 李雨竹

在儿童教育上,想让儿童走进书目精细阅读与学习,作为教师就要做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不管是畅销书,还是经典名著,我们都需要精读,尤其是对于经典的文学,我们更应该通过精读的方式,去理解经典流传的意义。精读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需要反复读。从每一遍的阅读中找出不同的体会,有的小学生喜欢阅读,但是对于阅读的方式,看过了就看过了,不会再读第二遍,即便是很喜欢的故事,他能够简单地复述以后,就当是已经全部阅读完成,不再进行二次阅读了。好奇心的保持对语文学习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多次反复的阅读,孩子读书的兴趣止步于第一遍,那么对于语文学习,其实是没有能力进行挖掘的。

我认为精读应该分以下几步:整体泛读——重点阅读——整体回读。刚接触一篇新的文章,可以先快速看一遍,然后合上书本,把自己对文章最原生态的感受、收获、疑问梳理一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我读后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哪些地方我读不明白?等等。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要对文章的重点部分反复品味,细细咀嚼,如文章中优美的语句要反复出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这些优美的语段积累多了,就好像在我们大脑的语言仓库中储备了丰富的粮食,写作时随时可以调用,我们就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言不达意”了。对文章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体会。

在对重点语段进行咬文嚼字深入品读后,还要走出文本,再一次远距离地对整篇文章做整体观照,回味品咂,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

这样“三读”,一进一出,便是让自己在文章中走了一个来回,就能把一篇文章从表面读到内里,从整体读到局部再回归整体,既能收获耐人寻味的语言,又能得到精神的深度滋养。读一篇文章如此,读一本书也是如此。读一篇,收获一篇;读一本,收获一本。

听了牛院长的讲座后,身为教师的我感受良多,相信在全民阅读时代,我们有能力做到让儿童阅读有品质,让教师阅读有方向,让师范生阅读有目标。


心得体会

大学语文部 刘小荻

“阅读既是-个人精神成长的基石,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直接反映”,在推动教育公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阅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而牛院长始终愿做推动阅读的一束微光,令我十分钦佩。他为大家分享了他自己从小到大的阅读历程。他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原乡村,少时只有贫瘠的阅读回忆。那时,最大的喜悦便是“有纸可读”,一张废旧报纸、一本被翻到卷边的连环画……都是他的快乐源泉。阅读“饥饿”锻炼出他快速阅读的能力,初三时借到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天时间“连滚带爬”地读完后按时归还。高中时在《平凡的世界》影响下,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他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母校图书馆终于让他得以有丰富的资源去阅读。

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思考良多,随着年龄增长和在师范院校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经历,推动阅读逐渐从自发行为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愿望和朴素的担当。从儿童阅读、教师阅读到师范生阅读,从自己阅读、带动阅读到推动阅读,他不再局限于书斋“自娱自乐”式的苦读,走遍三秦大地放眼“教育田野”的阅读推广探索,让他对未来充满期待。

另外,牛文明院长还在直播中给大家介绍和领读了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他谈到了自己与这本书“相遇相知”的过程:“高中时初读《平凡的世界》,跟随着少平的步伐,我走进黄土高原,走进那段厚重而辽阔的历史,感动着少平少安的奋斗,体悟着他们的悲欢离合,从他们身上汲取着攻坚克难、不断前行的力量。大学时重读《平凡的世界》,总是试图从书中找寻自己困惑迷茫时的方向和力量。”

这本书我曾经也看过,带给了年少的我极大的震撼。苦难与抗争是本书的一个主题,当我们望着苦难的时候,我们心里是否有足够的勇气面对,我们是否准备好了,如果天真的塌了下来,我们真的有力量为我们心爱的人扛住吗?或许我们做不到,我们的日子充满安逸,我们无法打破枷锁,我想阅读是我们探索世界超越自我的一种方式,我们应当向少平一样去坚持阅读,坚持学习。在黑暗中摸索或许很难,但强过在熟悉的环境中堕落。

记得顾城有句诗: “人可以生如蚁而美如神”,我们成长,可以不去成功,因为我们平凡,但我们不会因为平凡而放弃追求,因为追求会让我们成长。


从阅读中找寻更好的自己

从领读中体味教师的意义

中文系 张书涵

在听完牛院长的讲座后,感触很深,也深感惭愧。惭愧自己的阅读量少之又少,惭愧自己从未真正思考过,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回想自己的学习与阅读经历:本科时期出于中文专业的缘故,在文学老师的熏陶下,只专注于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小说,读鲁迅、张爱玲、读余华、读萧红等等,鲜少去体会,去思考。到了硕士阶段,又多是只读本专业的学科书,鲜少有精力去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甚至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撰写论文而不得不去阅读。工作后又常常为琐事所束缚,所烦扰,静下心来阅读仿佛成了奢望。自成为一名教师始,虽知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与使命,却也鲜少去真正思考阅读对教师的重要性。牛院长的讲座也让我深感幸运,幸运一切为时不晚,幸运受到牛院长的启发后可以重审阅读的意义,重审教师作为领读人的价值所在。

阅读使人开拓视野、拓展思维、厚植情怀,阅读抵御焦虑、治愈躺平、丰盈心灵。这也让我开始思考,阅读究竟能够给我带来什么,又或者说,我希望从阅读中学会什么。我想,更多的是希望找寻更好的自我。书籍和阅读带给我们的是思想和心灵的不断净化和升华,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你什么都不读,你的头脑也一定会萎缩,你的理想也将因失去活力而动摇。曾读过杨绛先生的一段话,她说,“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印证书本,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希望我也会随着阅读的增加,随着阅读的深入,能够找到自己的力量,能够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坦然,更加通达,更加辽阔。

作为一名教师,阅读的意义又是什么?我想,不仅是作为领读者所应起的表率,更是让学生透过你的精神、气质、品性看到读书的意义,看到阅读在你身上留下的痕迹,看到他们也想要追寻的价值。教师也只有读好书,善读书,才能告诉学生何为好书,何为善读。在阅读中,教师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教育境界,优化自身的教学行为,构建教师的价值观。教师的职业生命在阅读中充满活力与意义。

读书是我们每一天,甚至一生都要进行的美丽功课,望今后,可以和学生一起,不负时光,读有所获,在阅读中发现自己、发现世界,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也希望自己能够努力成为一个真诚的阅读者,一个合格的领读人。

心得体会

中文系 郭禹含

牛院长给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一些阅读的建议。第一,他希望大家学会观四方事。教育工作者要时刻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为教师们分享了一些优秀的杂志和报刊,如《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三联生活周刊》,他希望借助这些经典的杂志报刊,帮助大家开阔视界、激发潜能,让教师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了解更精深的思想。第二,他希望老师们能够勇于啃硬骨头。他提到很多有深度的理论是不容易理解的,我们只有一遍一遍地细细品味,才会品出其中的“芳香”。第三,他也希望广大教师们能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和行走是一个知识分子必须做的两件事。在行走中增长见识,不断思考;在阅读中品味经典,提升境界。第四,他希望大家认真写作。他告诉大家,教师只有将思想层面的东西诉诸于笔端,落地到文字,才会为自己的思考构建一个有逻辑的理论框架,才会把思考推向更深入的境界。同时,教师们之间也要积极、谦虚地互相请教,会让自己不断进步。

有时候,一部经典的阅读作品会成为自己一生前进的旗帜、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自己的法宝。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找到那些和我们在精神上相通的人,并获得精神上的快感。院长最后也给我们分享了他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平凡的世界》。他谈到,我们在面对同一部作品时,不同的年龄阶段解读它的意味也是不同的。少年的时候觉得它是一部无惧困难的奋斗史,青年的时候认为它是思想迷茫中的指南手册,而如今更明白它彰显着一种人性的光辉。这就是一部经典的力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听完院长的阅读分享故事,我也在反思自己的阅读。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把阅读看成是自己的事,更是要把这种让人不断成长的方式分享给更多的学生,把自己阅读和学生的阅读关联起来,不断激发学生们从阅读中获得新思想、新灵感和新的创造力,教师只有自己身体力行,博学多才,才能在教学过程的举手投足间不经意地流露出才学的魅力,知识的力量,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书中的“颜如玉”“黄金屋”。最后分享一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对教育的解读:“教育是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正是通过这些微光,才能让阅读的种子生根发芽,文学院青年教师的读书分享与交流,使得全体师生意识到阅读的价值和潜力,海到无边天作岸,读书必将如影相随,伴随每一位学子一生的旅程。

关闭本页

  •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南长安街神禾大道
  • 电话:029-81530115
  • 邮编:710100
Baidu
map